■张 行 杨 松
宿迁市出台《关于培养新型村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每年招聘一批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单位』,目前共21 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选聘为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
“冬枣是我们村的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60亩,9月底进入采摘期,预计亩产达1000斤。仅此一项,每年可带动2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6000元,实现集体增收45万余元。”6月29日上午,泗阳县里仁乡朱家圩村党支部书记张克林,跟往常一样来到冬枣基地,查看枣树长势、果实发育、田间管理等情况。
张克林是宿迁首批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和他一起“进编”的还有其他20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去年7月,宿迁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出台《关于培养新型村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每年招聘一批符合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单位”。今年是选聘工作开展的第一年,市委书记张爱军说,要“严格规范操作”“坚持公开、公认、公平、透明,让上位者经得起各方质疑,让落聘者心服口服”“真正体现凭实绩、凭公论、无异议原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近年来,宿迁高度重视村干部队伍的培育,广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整体素质稳步提升,成为强村富民、基层治理的主心骨。
在拓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发展空间方面,各地过去都有过一些探索,让表现优秀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事业编制经济待遇,但身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宿迁市委组织部作为选聘工作的牵头单位,和市委编办、市人社等单位多次沟通、会商,力求从体制机制上破解这个难题。
“选聘村书记进事业编制,上级有要求、基层有需求,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过利平说。
选聘方案发布后,沭阳县梦溪街道糖坊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魏加干说:“市里出台的这个政策不仅给了待遇,更给了身份,真入编、入真编,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
注重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此项工作,以设区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宿迁市做到了先行先试。
“2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个个杠杠滴。这个是市劳模,这个是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这个是全省农村基层党建突出贡献奖……”5月16日,宿迁市委组织部“先锋宿迁”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拟聘用人员信息,基层党员看到工作实绩后,发自内心地点头称赞。
荣誉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更是实力的体现。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人社局等单位专门制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实绩评定参考》,对年度考核、重点工作、集体经济收入、满意度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明确统一考评标准和刚性要求。
在制度设计时,明确将“近3年在本县区排名前1/4或在本乡镇(街道)排名前3名”作为选聘的基本资格,特别是关注经济薄弱村脱贫、软弱涣散村整顿成效比较突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村过去是软弱涣散村,马永波当选支部书记以来,着力改变落后面貌,该村2015—2018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县“五星村”,他在此次选聘中综合考评位居全县第一。
这次选聘,充分考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群体特征,在素质评定时,主要通过实绩考核和面试两道程序评定人选基本素质,其中实绩考核结果按照70%权重计入总成绩。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程序设置更加合理,更能真实反映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真才实干。宿豫区来龙镇路墩村党支部书记陈超政说:“实绩考核标准明确、考核全面、评判客观,这次尽管因实绩不如人而没入选,但我很信服。”
公开才能公正,公正就能公平。宿迁市制作统一公示公开范本,通过市县组织部门微信公众号、村级“三务”公开栏等载体,先后就资格审查结果、实绩考核结果、面试成绩、体检人选、考察人选、拟聘用人员等内容,进行6轮公示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参加这次选聘,最大的感受就是透明。这样的选聘大家信得过!”宿城区耿车镇新华居党支部书记周壁深有感触地说。
选聘工作不能让一个实干者吃亏,也不能让一个守摊者得利,更不能让一个“有污点”的人蒙混过关。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宿迁市对入围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联审联查,征求纪检监察、公安、检察院、法院、信访、卫健、信用办等相关单位意见,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防止“带病上岗”。
为防止村书记聘用后产生“到站”思想,此次办理聘用手续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须在村任满3年后,方可交流到其他岗位;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将解除聘用合同。
“选聘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乡镇(街道)事业编制,就是要通过选树典型、激励先进的方式,推动实现‘选好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效果,进一步促进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勇挑重担、奋发进取,形成‘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一枝独秀带动春色满园’的生动局面。”过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