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心理环境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9-10-21 11:00:08赵宏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赵宏

摘 要: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制基础教育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往往最初来自于思想品德课堂,她帮助学生拥有正面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的主要且重要的渠道。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本文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心理环境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课堂心理环境;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引言:

从某些程度上说,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心理环境因素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互、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落后的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环境。那么作为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并且使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心理环境,以下罗列出一些具体策略的详细内容。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领航员,同时也是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者,可想而知品德教育效果的不理想,跟教師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做到教书育人,这就要求老师必须要有极高的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够担当起发挥和谐课堂心理环境主导作用的重担。

学生时期不仅是身体发展、求知欲萌发、技能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困难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擅于证明自己,却又缺乏相应的社会学习生活经验,思想和评判能力也比较薄弱。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循循善诱、精雕细琢,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就要具有正面的思想政治理念,才能给学生带来正面的向上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才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思想、思维上的成熟和完备。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后,教师还应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一般的老师觉得思想品德课比较不好上,究其原因还是老师对于书本和书本内的知识理念没有吃透,以至于老师在本身都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一通胡乱操作后将模棱两可的东西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有的老师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图画,苍白的陈述事实式地告诉孩子要尊老爱幼,学生往往很难记忆,也没有深刻的印象。老师不妨在备课时,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准备一些历史小故事,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和辨析力,深挖典故中的内容,在授课时引经据典,从历史、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等诸多方面,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一个好的老师往往可以将书本知识,归于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道德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心理环境和孩子学习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要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老师不妨刻意去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给我们的感觉是无聊、沉闷的,因为老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主流答案”,往往会在教学中把预设的结果强行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更有甚者会告诉学生记住就可以了,不需要理解。然而无数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教学氛围越自由融洽,课堂心理环境就越适宜孩子学习,老师只要把握好度,让学生明白自由宽松不是脱离主题的胡说,是可以达到在正确引导、平等交流中引入主题,达到教学目标的。

就好像老师在教学“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中,让孩子自由讨论“你是否会闯红灯”时,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如果我不闯的话可能会错过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老师不要急着去否定孩子,转而可以微笑得告诉他:“除了错过重要的事情也可能会发生车祸或者其他的严重后果呀,我们完全可以早点出门避免错过时间的,为什么要用闯红灯这种危险的方式来减小没有守时带来的损失呢?”一句简单的话,既没有否定孩子也在温和的氛围中告诉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一个评判者,所以不要去评判孩子什么是对错,教师更应该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

对于孩子的“自由发挥”,一个好老师应该认真对待,平等交流,孩子好的发言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而不适当的或者扰乱课堂的孩子,也不要粗暴的指责。要知道教师是孩子平等的一个交流者,而不是一个思想上的独裁者。

三.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

绝大多数的老师都知道,要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往往去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自身决定的,所以要想建立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从老师一侧主动出击。

首先教师应该主动的了解和研究学生,学生就像老师的孩子,要把学生作为有潜力、有需求的人去看待。老师在课下要多与孩子沟通,从课业、生活、家庭、喜好等各个方面去研究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剖析他们的个性人格特点,然后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第二个方面,要想和孩子交朋友,老师要信任和尊重孩子,教师在教学任务中是孩子平等的交流者。

在孩子身心高速发展的时期,孩子迫切的要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渴求一个平等的交流环境,这个时候学生需要老师的认同和尊重。研究表明,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会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孩子要优秀一些,教师为什么还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呢?最后,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公平民主,努力创造一种充满谅解、认同的氛围,要让孩子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反驳老师的观点,并和学生共同探究,鼓励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只有这样,老师才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孩子的成长中,为他保驾护航。

四.结语

一个好的思品课课堂,孩子在内心中是快乐的,轻松且自由的,而一个好的思品课心理环境,是塑造好的课堂、提供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更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心理环境中寓学于乐,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红艳. 课堂心理环境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张青莲.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二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6: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教学
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 16:11:53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2:42:42
思想品德课要积极传递正能量
考试周刊(2016年3期)2016-03-11 09: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