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浩, 李永磊, 党 健, 贺刘毅, 乔 敏, 汪春蕾
(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林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银是天然环保的、优异的广谱杀菌剂,而且不产生耐药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银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而其在抑菌灭菌方面的突出功效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1]。纳米银粒子直径为1~100 nm,抗菌能力很强。纳米银与银离子相比,具有比表面积大,抑菌活性强和稳定性高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医药载体、水质净化、抗菌涂料和催化等领域[2]。
纳米银能穿透微生物的细胞壁,进入细菌体内,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后破坏细菌的呼吸链,产生活性氧簇,氧化并杀死细菌[3]。与传统物理和化学的合成方法相比,纳米银的微生物合成法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具有绿色环保、低成本、低能耗、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4],已经成为纳米银合成领域研究的热点[5]。因此,筛选出新颖的具有纳米银合成能力的菌株,以扩大菌种的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银离子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因此只有对银离子有较强抗性的菌株才能作为合成纳米银的菌株[4]。笔者从泥水混合样中筛选分离到1株具有合成纳米银的芽孢杆菌属菌株Ag2,通过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对该菌株合成的粒子进行表征,并研究了纳米银的抑菌作用,以期为新型杀菌技术提供参考。
1.1.1样品泥水混合样采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马家沟东北林业大学流段。
1.1.2试剂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acteria DNA Kit)、Taq DNA Polymerase和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购买于杭州滨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Agarose Gel DNA Extraction Kit、DNA Marker DL2000、dNTP和pMD18-T载体购自TaKaRa公司;16S rDNA通用引物27F和1492R由华大基因公司合成;其余常规试剂为国产分析纯制品。
1.1.3培养基液体选择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 5 g/L,pH 7.0。固体选择培养基:0.7 mmol/L AgNO3,胰蛋白胨10 g/L,酵母提取物 5 g/L,琼脂 15 g/L,pH 7.0。
1.2.1菌种筛选称量泥水混合样3 g,加至30 mL蒸馏水中制成悬浊液,取悬浊液3 mL接种至液体选择培养基中,150 r/min,避光,30℃培养2 d,传代培养于含0.1 mmol/L AgNO3的液体选择培养基中,150 r/min,避光,30℃培养2 d,取菌体培养液2.0 mL分别接种至AgNO3浓度为0.1 mmol/L、0.3 mmol/L、0.5 mmol/L、0.7 mmol/L和0.9 mmol/L的液体选择培养基中,150 r/min,避光,30℃培养7 d。将生长在含0.7 mmol/L AgNO3培养基中的菌液涂布于固体选择培养基上,避光,30℃培养2 d。将长势良好的单克隆划线纯化培养3次[6]。
1.2.2菌种鉴定选取长势良好的菌株Ag2进行革兰氏染色,并利用生理生化反应管测定菌株Ag2对糖的利用及各种生理生化反应特性[7]。
利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Ag2的基因组DNA,以菌株Ag2基因组DNA为模板,以27F和1492R为引物扩增菌株Ag2的16S rDNA基因[8]。PCR体系和反应条件见参考文献[9],PCR产物经1.0%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使用Agarose Gel DNA Extraction Kit回收16S rDNA片段。回收的16S rDNA与pMD18-T载体连接,转化到E.coliDH5α感受态细胞中,连接体系、转化及反应条件见参考文献[10]。
转化子用氨苄青霉素筛选后,将经菌落PCR鉴定为阳性的单克隆送至华大基因有限公司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CExpress对所测得的原始序列进行拼接,在NCBI官网进行BLAST分析,用Phylip-3.69中的最大简约法构建基于16S rDNA序列菌株Ag2的系统发育树[11]。
向菌液中连续3 d分3次补加AgNO3,使培养液中Ag+终浓度为0.7 mmol/L,37℃继续培养1 d。离心菌体培养液,将菌体沉淀和培养液上清(样品1)分离,无菌水洗涤菌体沉淀3次,去除附着的有机物。向菌体沉淀中加20 mL无菌水,超声波破胞,功率200 W,工作与停止各15 s交替进行30 min,离心后分别收集破胞后的上清(样品2)和沉淀(样品3)。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样品1、样品2和样品3。样品3经真空干燥后,进行XRD检测分析。
取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接种于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将培养后的菌液稀释1000倍,取100 μL稀释后的菌液涂布于LB固体平板上,用黄色枪头在平板上打2个孔,向2个样品孔中分别加入40 μL无菌水和40 μL 50 mg/mL的样品3,37℃培养过夜,观察抑菌效果。
样品经筛选、分离和纯化后得到5个单菌落,其中菌株Ag2长势最好,可用于试验。菌株Ag2在含0.1~0.9 mmol/L AgNO3的选择培养基中均有生长,AgNO3浓度大于0.5 mmol/L的培养液颜色由黄色变为黑色,纳米银溶于水时的颜色为黑色[12],表明该菌株具有合成纳米银的能力。
2.2.1形态鉴定菌株Ag2的菌落为白色,圆形且表面光滑,革兰氏染色结果呈紫色(图1),为革兰氏阳性杆菌。菌株Ag2可以利用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具有淀粉水解酶、硝酸盐还原酶、马尿酸水解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的活性(表1)。
图1 菌株Ag2革兰氏染色形态(×1 000)
表1 菌株Ag2的生理生化反应
注:+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Note:+ indicates positive and - indicates negative.
2.2.2分子鉴定以提取菌株Ag2的总DNA为模板,克隆的16S rDNA条带清晰明亮,长度约1 500 bp,无非特异性扩增条带(图2)。经测序,菌株Ag2的16S rDNA大小为1 513 bp,提交Genbank后的序列号为MK920167。在NCBI上经BLAST比对分析,菌株Ag2的16S rDNA序列与多种芽孢杆菌属的细菌具有较高相似度,确定该菌株属于芽孢杆菌属。由图3可见,菌株Ag2与枯草芽孢杆菌、死谷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聚为一类。
注:M,分子量标准DL2 000;泳道1,空白对照;泳道2,样品。
Note: M,DL2 000 marker; Lane 1, blank control; Lane 2, sample.
图2菌株Ag2的16S rDNA的PCR电泳图谱
Fig.2 PCR electrophoresis of 16S rDNA of strain Ag2
图3 基于16S rDNA序列菌株Ag2的系统发育树
菌株Ag2与AgNO3共培养后在透射电镜下均可观察到纳米粒子,分散性良好。菌体破胞沉淀样品(样品3)中粒子的密度和粒径(图4A)均大于培养液上清(样品1)与破胞后上清样品(样品2)中的纳米粒子(图4B、C),粒径在10~20 nm,在高倍镜下可清晰地观测到样品3中粒子的晶格结构(图4D),其晶格条纹间距为0.229 nm,与Jade 6.5提供的PDF#04-0783卡片中纳米银晶体数据相符。从菌体破胞沉淀样品(样品3)的X射线衍射分析图谱(图5)可看出,菌株Ag2合成纳米银的晶面指数包含(111)、(200)、(222)和(311)4种类型,为多晶结构,且以(111)型纳米银含量最多。
注:A和D,菌体破胞沉淀样品(样品3);B,培养液上清(样品1) ;C,破胞后的上清样品(样品2)。
Note: A and D, precipitatesample after cell broken (sample 3); B,culture solutionsupernatant (sample 1); C,supernatant sample after cell broken (sample 2).
图4透射电镜下菌株Ag2制备的纳米粒子
Fig.4 Nanoparticles prepared by strain Ag2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图5 XRD鉴定菌株Ag2合成的纳米银
Fig.5 Silver nano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strain Ag2 under XRD
菌株Ag2胞内合成的纳米银粒子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杀菌能力(图6),表现出很强的应用潜力。
注:A,大肠杆菌;B,枯草芽孢杆菌;样品孔1,样品3;样品孔2,无菌水。
Note: A,Escherichiacoli;B,Bacillussubtilis; sample hole 1,sample 3; sample hole 2, sterile water.
图6菌株Ag2胞内合成纳米银的抑菌效果
Fig.6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tracellular synthesised by strain Ag2
研究利用筛选出的芽孢杆菌属菌株Ag2与AgNO3共培养,在菌体细胞内部大量合成了纳米银粒子,其粒径在10~20 nm,晶面条纹间距为0.229 nm,与纳米银(111)的晶面间距相符,纳米银粒子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菌效果。
利用化学法制备纳米粒子具有一定的毒性,而生物法制备纳米粒子,绿色环保,认可度高[13]。细菌合成纳米银粒子主要有菌液胞内合成与培养上清液胞外合成2种方式[4],菌株Ag2的胞内外均合成了纳米银,菌株Ag2与AgNO3共培养后,培养液变为黑色,表明有纳米粒子的合成,但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胞外合成的纳米粒子密度及粒径均小于菌体细胞内合成的纳米粒子。菌株Ag2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推测其与纳米银的合成有关[14]。
单质银具有杀菌功能,而纳米银粒子比表面积大,粒径小,与细菌的接触几率大,具有更强的杀菌能力。菌株Ag2胞内合成的纳米银粒子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杀菌效果。抑菌环是纳米银粒子杀菌效果的直接证明[15]。研究筛选出的菌株Ag2提供了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新菌株,利用菌株Ag2进行生物方式合成的纳米银粒子具有抗菌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