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涛
(湖南省森林消防航空护林站,湖南 长沙 410300)
森林防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全保障,是森林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事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安全,事关国土生态安全。森林防火责任重于泰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森林防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将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计划投资44.59 亿元,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长效机制,着力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实现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特别是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变得尤为重要[1]。
航空护林是利用消防飞机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扑救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工作,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现阶段最先进的森林防火、灭火手段。在处置突发森林火灾、重大火场侦察和快速灭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2]。目前在我国森林防火中使用的大中型直升机续航时间一般在3 小时左右,飞行速度为220 km/h 左右。因此,当开展吊桶洒水灭火时,起降点与火场的距离超出100 km,灭火效率将大打折扣[3]。不同机型的直升机性能见表1。
表1 不同机型的直升机性能
建设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是森林防火预防、扑救和保障3大体系建设中的基础。为了确保最有效地处置森林火灾,必须有能提供安全起降、油料补给、后勤保障的野外停机坪来保障。所以,布局适度密度的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尤为关键[4]。我国自1952年开展航空护林工作。早年因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虽然搞了些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但都比较简单,也缺少统一的标准。1987年开始,林业部颁布了《护林防火机场工程技术标准》(LYJ116-1987),并首先在东北林区实施。为充分发挥航空护林在森林防火中的尖刀作用,保护生态安全,落实“早发现,行动快,灭在小”的航空护林基本方针,国家制定、颁布了《航空护林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和《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加强和完善航空护林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特别是建设一批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
野外停机坪主要用于直升机机降或索(滑)降扑火队员,缩短扑火队伍进入火场的时间,解决直升机到达火场因地形和林相限制无法就近机降扑火队员的问题,提高扑救森林火灾的效率。因此,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5]:
1)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野外停机坪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建设。
2)统筹兼顾,重点突出。野外停机坪建设应着眼林业以及应急行业全局,尽可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勘察、规划、设计、建设需考虑行业特点,在保障重点关键部位的前提下,分轻重缓急,以高质量、高标准报批项目建设内容,并经批准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实施。
3)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结合资金情况,确定项目建设内容,并逐步完善。
4)经济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野外停机坪建设应避免好高骛远,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浪费资金。坚持建为所用,与航空护林应急事业发展相适应。
野外停机坪建设应结合场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由于所属行业的特殊性,其建设在满足正常飞行起降的前提下,应节约用地,尽可能少占林地、耕地,减少拆迁。其选址具体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和要求[6]:
1)按照森林航空消防规划需要,依据森林面积、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地理及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确定。
2)选择地势平坦、无沼泽、无电磁干扰、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坡度小于5°、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
3)充分考虑风场、降水、能见度等气象条件对飞行安全和停机坪利用率的影响,选择气象条件良好的场地。
4)满足以停机坪中心为半径200 m 以内无高于15 m 的障碍物;因场地限制,需满足空中上升下降滑行条件。要求以停机坪标识为中心向外发散,水平夹角不小于120°,水平200 m 以内,仰角15°线下方空域无障碍物,如图1所示。
图1 野外停机坪截面示意
5)交通条件良好,有路宽不小于3.5 m的公路通达,或能够修建连接干道公路的专用公路。公路满足总重不少于15 t车辆通行。
6)宜综合考虑日常巡护、灭火训练以及发生森林火灾时交通、水源、通信、油料等后勤保障工作的需要。
野外停机坪按照建设规格标准可分为:大型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场地规格为60 m×60 m、中型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场,场地规格为40 m×40 m、小型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场地,规格为30 m×30 m[7]。大型野外停机坪平面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大型直升机野外停机坪平面示意
由于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使用的机场设施,所以在建设野外停机坪时,可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但其基本建设内容应包含以下项目:
1)场地整平:应根据建设规格标准和具体选址的地形地貌,按《民用机场飞行技术标准》(MH5001-2006)要求,确定土方工程量。起飞着陆区需素土夯实后混凝土硬化,厚度不小于20 cm;安全区地面夯实后,采用混凝土硬化或种植草皮。
2)道路:进场路和主干道为双向两车道,路面宽7 m;次干道宽为3.5 m。
3)围栏及大门:飞行区宜设立围栏以防范外部人员或体型较大的动物进入指定区域。围栏净高不应低于2.5 m;围栏加固应达到抵御12级大风的要求;围栏上方设红色标志杆的障碍物识别标志;围栏应设向外开启的应急出口,其宽度不小于4 m;围栏对外面应该设有警告标示牌。
4)排水沟:安全区外侧设立排水沟(可以是暗沟),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5)风向标:停机坪于安全区内至少设立一个风向标,靠近围栏附近处,高度3 m,与地面背景差别明显,宜采用单一白色或单一橙色。若需夜间使用,风向标需加设照明。
6)地锚:设立于起飞着陆区内,停机坪识别标记“H”外,共4个。埋于混凝土层,钢筋环外露,不高于停机坪水平面。
7)标志:停机坪识别采用白色的“H”表示,具体尺寸如图3所示。最大允许质量标志应由一个两位数及后随的字母“t”表示,用以表明以吨位计的允许直升机质量。具体尺寸如图4所示。
图3 停机坪识别标志
图4 最大允许质量标志
8)消防设备:根据需要配备2 台(含2 台)以上的移动式泡沫灭火机具,并能够使其在1 min内到达停机坪的任何部位。泡沫溶液喷射率应在350 L/min以上。
根据停机坪使用频率及其特殊要求,可选择性配套设立以下建设内容:
1)气象观测设备:包括温度、湿度测量仪和风速、风向测定仪等。
2)夜航灯光系统:在降落方向设简易进近灯光系统;跑道只设置跑道边灯,跑道入口、末端灯,联络道边灯、坡度灯。
3)安防监控设施:可采取全自动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记录。
4)地面保障用房:化灭药库距停机坪侧边、饮水源、休息地点均≥50 m,且要位于下风方向;航油车或航油罐距离建筑物、停机坪≥80 m。化灭药库、航油车或航油罐要位于停机坪的相对方向。水池、药池和加药设备高度≤1 m,距停机坪≤5 m,有利于直升机加药。
在野外停机坪建设过程中,作为业主方,除了做好施工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组织协调等工作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安全管理。野外停机坪建设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野外停机坪建设要求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这是杜绝安全事故的根本。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将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列为日常安全活动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观看警示片、岗位培训、安全技术交底等方式,对安全要求、安全检查和事故处置等内容定期开展教育培训。特殊工种及特种设备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建立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台账。
2)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野外停机坪建设过程中,须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安全职责与分工,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履行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3)强化施工过程安全监管[8]。要求施工单位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器材和劳保用品,如:安全帽、手套、安全带、防暑降温药等。对于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例如:在搅拌机、打桩机、起重吊装等重型机械下方施工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安排专人在旁指挥,周围设置安全警告标志、围栏等。遇大风雷雨天气应停止高空吊装、打桩等作业。加强用电管理,临时用电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对漏电保护器检查,防止漏电触电事故发生。加强机械的日常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转状态。安全员在一线监督。施工人员要严格按安全技术交底进行施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工程安全顺利实施。
由于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属于季节性作业或执行临时紧急任务暂时供直升机使用的机场设施,再加上工作的关键性、重大性和特殊性,若出现安全事故,将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其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9]。
1)加强危险源管理。直升机停机坪维护过程中主要危险源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如周边村民人为破坏、损毁停机坪设施,无视警示标志闯入停机坪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如直升机超载、安全间距不符合要求、防护及信号装置缺失或失效、航空煤油危化品运输或使用不当等;环境的不适宜状态,如净空区域出现鸟类危害或建设高层建筑等影响净空环境,动物破坏围栏、风向标等设施,电磁干扰、暴风强雨雪天气等;管理上的缺陷,如岗位职责不清、缺乏监督审核、管理培训流于形式等。因此,强化危险源管理需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和危险源定期巡检制度,并根据发展不断完善制度,将制度落实到位。
2)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安全检查按内容可分为综合检查和专业性检查,按时间节点可分为季节性检查、节日前后检查,按检查频率可分为日常检查和不定期检查。通过安全检查,查找出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提出治理措施。综合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状况、危化品运输等。季节性安全检查主要包括防火、防爆、防雨、防冻、防洪、防雷电、防凝检查等。专业检查主要包括航空煤油危化品、直升机仪表系统、消防设施、运输车辆、安全装置检查等。对查出的事故隐患要及时制定治理措施,明确责任人和限定完成时间。对隐患治理效果要逐项验证,对于无法及时处置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上级报备,并制定安全监管措施和应急措施,直至隐患消除。
3)加强应急与事故管理。野外停机坪管理单位应在有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分级制定应急预案,并及时补充和完善应急保障机制。对于特别重大的危险源及危险隐患,可制定专项事故应急管理程序。发生安全事故,现场工作人员应按岗位要求立即处置,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事故扩大化,同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向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定期对事故和危险源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或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建设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是森林航空消防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够为森林病虫害防治、科考、警务、医疗、地震、洪涝等应急救援任务提供地面保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建设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停机坪安全风险管理是每个从事航空护林的工作人员必须深度思考的问题。在野外停机坪建设和运维过程中,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管理需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严防事故发生,这是野外停机坪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标。为此,我们必须把森林防火作为保护绿色资源和生态强国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日程,深化认识,强化措施,特别是要强化航空护林野外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与应急抢险工作的重视和通航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护林的防火尖兵作用将发挥得更加充分,真正实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应急抢险基础更牢、支撑更强、水平更高、前景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