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设问题情景以提高化学课堂效率”的研究

2019-09-13 09:43:44陈春梅
魅力中国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变式创设化学

陈春梅

(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

一、对“创设问题情境”与“提高教学效率”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国家教育改革形势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伴随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方法”就逐渐成为现代教学中体现“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标准。化学课堂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二)现代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00后的学生大都思想开放活跃、内心自我意识强、学习兴趣化趋势较明显。实践中,只要老师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并敢于留足时间让学生说、让学生做,他们就能大胆地说出各种奇思妙想、创新地做出稀奇古怪的结果,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老师到底用什么方式来激发现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问题。尤其是化学教学,初中生对很多东西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兴趣”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设计和创造一些容易激发学生课堂兴趣的情景图片、情景视频、谜语、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然后创设出利于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回答、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知识点的与教学有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在主动回答问题中学习掌握知识点的一种引导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传授知识途径。这种方法的直接效果就是当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这也是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方法的初衷)。它的目的就是唤起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方法。它的实质就是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授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逐步做到只要老师提供相应的文字或图片信息,学生就能主动地在提问和回答问题中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开放式探究教学模式。当然,对于教师来说,“创设问题情景”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创设问题情景”方法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效还源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道理。如果老师通过创设优秀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乐于化学”,就当然不担心学生学不好化学了。

二、对“创设问题情境”方式的探索与总结

(一)设计化学趣味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初中学生刚学化学时没有感性概念,但他们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以展示化学科学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表演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并创设问题:手帕真的烧不坏吗?有谁看到或做过这个实验?有谁知道这个魔术的原理?又如引导学生自己做“魔棒点灯”“清水变红酒”“红酒变雪碧”等实验,然后引导他们“我们都成为一个一个的魔术师了,今天的每一个魔术都包含有丰富化学知识,我们在今后的化学课中会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你们可以根据这些知识自己设计一些有趣的小魔术,在班上表演,在家里表演。”这样学生对化学的初步认识就不会是枯燥无味,而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有趣的故事

“有趣的故事”对于学习任务非常紧张的初三学生是最喜欢听的,如果教师能将化学知识融入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故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那效果会非常理想。开放的教学模式做到了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

(三)利用学生拍摄的家庭小实验视频

教师提前指导学生拍摄视频,播放时,学生看到是自己的同班同学,学习积极性更高,对于做实验和拍摄视频的学生来说不仅积极性更高,而且这部分内容掌握得更好。

例如,学习“化石燃料利用”中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时,提前让学生拍好“天然气燃烧”视频。播放“天然气燃烧”视频,并引导学生提问“该实验证明甲烷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甲烷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待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拓展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汽油、酒精等物质中含有C、H元素?”归纳出“含有C、H元素的物质若具有可燃性,要证明其元素组成,都可以用该方法……”,进一步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四)利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或视频

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课时,老师可以下载“工业炼铁”的动画视频来辅助讲解。首先引导学生 “今天我们到‘车间’参观工业上是如何炼铁的,还要请大家写一篇游记,内容包括工业炼铁的原料是什么?设备是什么?主要反应有哪些?各原理的作用?最后从炼铁炉中出来的产品是什么?产品是纯净物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学生边参观边写游记,差不多视频放完,学生的游记也写完了。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做讲解,这样,工业炼铁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学生也掌握了。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比老师展示书上“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反应过程示意图”的图片后在讲台上讲解的学习效果好很多。

(五)利用常见化学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串联讲解

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和熟练掌握既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是否能通过一些让学生便于记忆、便于分析、助于掌握运用的方式帮助学生呢?笔者多年的总结认为“串联讲解化学方程式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有效方法。

例如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个单元,方程式多是该单元的特点和难点。复习时我先画了图1:设置问题情境: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图1的⑴⑵体现了碳单质的哪条化学性质?

请你仿照图1,画出体现CO化学性质的转化图;然后小组合作,以CO2为中心,画出体现CO2化学性质的转化图(图2)。

图2

图3

以此类推CO、CO2的化学性质及CO2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就能将⑴—⑻号方程式全写出来。这样难度逐渐加大,学生有挑战、有成就感,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设计几个相应的重要练习辅助教学,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对“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课堂的重要作用的研究

(一)引入新课

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歌曲、图片、视频、新闻、谜语等等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利用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化学知识的殿堂。

(二)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

一节化学课能学到的知识点有多个,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如果能连贯、自然,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趣。

(三)可以帮助突破重点或难点

每个课题的重难点是所有老师最花心思之处。实践中,通过创新问题情景往往能很好地帮助突破,既能减轻老师的压力,又能让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如下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反应”这个词语,学生做完分组实验之后,PPT展示如下:

通过上述情境学生能得出结论:

(1)参加反应的白磷质量 + 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 = 五氧化二磷质量;

(2)反应前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总质量

追问:反应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吗?

(m反应物≥m参加反应的物质=m生成物)

设置相关练习:

①在 A + B —— C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的C的质量。

②在 A + B ——C 的反应中,5克A和4克B充分反应后,剩余1克B,求生成的C的质量。

③在A + B——C的 反应中,5克A和4克B能恰好完全反应,如5克A和6克B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

这样层层设问,学生都能理解“参加反应的”这个词语的意思,也为后面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基础。

(四)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将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复习,既整合了知识点,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复习铁丝燃烧,展示如下图片,你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提问: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铁丝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铁丝燃烧为什么集气瓶里要加水?”

“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集气瓶里也有水?原因相同吗?”

“铁丝能在空气中燃烧吗?”

“能用铁丝代替红磷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吗?”

“铁丝燃烧实验所需氧气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

“称量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发现质量增加,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当老师引导学生将以上问题回答完后,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也都一一掌握了。

四、对“创设问题情境”中应注意事项的思考

(一)在“变式”教学中,应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老师在创设问题情景中经常使用“变式”教学,“变式”主要包括语言变式、化学公式变式、解法变式等。课堂上采用“变式”教学就要敢于将问题开放,不能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知识范围,总之要让学生大胆多想,才能更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

例如:讲解“氧化物”时:课本上已经给出定义,让学生找出定义中关键词之后提问: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有2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物?KMnO4是氧化物吗?请你举出3个氧化物的例子?进行这样的“变式”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自己举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会很努力的找出符合定义的例子。

(二)在“发散性”教学中,注意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发散性”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先回答,教师补充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但是教师务必要注意控制学生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一些课堂上不好解决的问题可以放到课后,还可以教会学生课后用好身边的资料及现代化的网络去自我发现。这样既收到课堂“发散”效果,又留给学生一定空间。

(三)在问题“递进式”教学中,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不要为了问题而问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由浅入深,有合理的层次性,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

例如: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部分时,想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如果直接提问“如何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那么学生只能根据定义来回答,但遇到具体的例子他们还是不会。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演示Cu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提问:“你们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否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演示CaCO3中加入稀盐酸,又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提问:“你们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否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学生回答之后再问“教材中还描述有哪些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能举出身边发生化学反应的例子吗?”这样学生就能正确理解“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就是看有无新物质生成”。这些问题一定要逐个提问,学生逐个回答。若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课堂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切不可将问题全盘抛出,学生找不到方向。

总之,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景方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实现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式教学效果,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变式创设化学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