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妃妲
摘 要:近年学生素质、信念教育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德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心智不成熟且三观处于初步形成的高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紧密的联系。德育工作需基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人需求、迷茫点而切实、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相对正向的三观。本文以此为题,首先分析现阶段高中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德育工作;高中学生;三观
1 现阶段高中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的相对脱节
囿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相关影响,我国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最大的诟病之一即是理论大于实践[1]。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出,而淡化了如何将其有效转化到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实践能力。尽管近年新课改下强调了需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传统理论课堂中,学生全盘处于被动化的接受知识的传播,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相对被削弱,继而教育工作的成效不高。因而教育工作首先应当将重心放在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应结合实际情况而行。
1.2 校园氛围与实际效果不匹配
德育工作并非短期内见效的工作,是一朝一夕逐步推进堆砌的活动,需要学习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得以开展[2]。而就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中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学校的德育氛围略显单调,且良性风气的体现价值不高。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企业对人才提出了多专多能复合型的要求,继而导致教育工作侧重于实际技能的输出,而过渡重视成绩,相对淡化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德育教育工作逐渐沦为边缘化,德育水平不见显著增长。
1.3 外界环境的多元化影响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校受到的大部分教育皆为正面、正统的信息,而外界社会存在的阴暗面,对价值观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不良影响,轻则价值观迷茫,重则走入歧途,而显露最大的问题即是更加被动化的接受生活中多元化的道德标准。德育教育工作无论何时都是教育事业的核心任务与要求。现阶段外界多元化思想的强烈输出,其中不乏夹杂着各种负面思想,例如西方自由文化、拜金主义、娱乐至上主义等,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与人生思考、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因而在如此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核心点当是加强配培养学生形成相对正向的思想,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与学生的多元化思想、思想迷茫点的共性点,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2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德育工作改进策略
2.1 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结合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因而为切实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即必须要强化教育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3]。就现状来说,大部分学生相对排斥枯燥乏味的德育工作,认为德育工作只是“形式化”的事情,简单应付即可,不必大肆参与,与其发展关系不大。从此点来说即体现了严重问题,一是学生认知,二是教育工作未有效落实。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促使学生将道德理论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必须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保证更能贴合实际。落实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反映出的个人需求,分析学生的迷茫点与相对不正的思想,再透过这些表层事物看内核信息,分析为什么,紧密结合学生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更针对性的促使学生树立相对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道德意识。
2.2 强化校内德育文化的建设
学习要想切实提高德育教育水平,校园德育文化的加强建设是根本保障。首先,潜移默化逐步推进:学校内张贴道德事迹的海报,并定期更换。其次,向学生定期开展道德模范的宣传与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清晰其道德认知。完善了学生层面的工作,侧重点即来到加强提升德育工作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具备高素质、好品格、强烈责任心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与高质量开展的前提保障,促使学生构建相对正向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开展教育工作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工作中心,始终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敏锐的信息洞察、判断能力,以高素质、优良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2.3 加强情感沟通交流
教师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德育教育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4]。高中是学生的形成三观的初级阶段,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明辨是非、独立行为的能力,而同时正因为心智的不成熟,难免出现错误偏差,因而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具备公信力、威慑力的同时还需保持亲和力,以避免学生产生抵触行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对象始终是学生,需结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而对应调整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层面来说,外界社会的信息丰富多元化,对其思想认知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近年网络文化充斥着各类不良信息,对学生的社会认知、生活思考或是人生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即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展教育工作时,可引导学生参加社会问题的调研活动,从问题的解析——问题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建议,一套工作下来,首先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是学生对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相对正确的认识。其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沟通是产生新思想的最佳途径,教师与学生不同的思想观点碰撞在一起,分析差异点与共性点,更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质性,不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向的三观,从而促进我国道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
3 结语
高中是学生三观初步构建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影响具有直接连带性。囿于外界文化的多元化,学生心理、思想较为复杂,德育教育工作迎來新的挑战。若想打破“壁垒”,精细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模式之一,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切实、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参考文献:
[1] 汤加付.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途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20.
[2] 张巧爱.学校德育的目标精细化与实践序列化[J].教学与管理,2017(31):18-20.
[3] 孙全卫.普通高中德育路径选择——基于自主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7(11):31-32.
[4] 卢春梅.浅谈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