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依
鲁迅致青春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巨匠,中国近现代文学大家,他以犀利的笔锋描绘世态人情,批评社会现实,剖析人性优劣。如果鲁迅生活在当代,恐怕也是个段子手,他的文风辛辣老练,特色鲜明,金句迭出,以至于后世文章每每把题眼冠以“鲁迅说”,以增加笔力和气势。
鲁迅关心青年人,曾在女师大、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执教,期间多次撰文为进步学生鼓与呼,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即是一例。鲁迅常与青年作家通信,如果鲁迅有朋友圈,可能有以下记录:
1933年10月31日:青年思想简单,不知道环境之可怕,只要一时听得畅快,说得畅快,而实际上却是大大的得不偿失。@曹靖华
1934年11月12日:虽是青年,稚气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见的倒十之八九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这种人来往。@萧军@萧红
1935年4月12日: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的,容易停滞。……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萧军
在面对青年人时,鲁迅全无面对敌人的“杀气”,而像一位严谨亲和的长者,苦口婆心地教导劝说。既要青年勇猛刚进,又要青年审慎周全;既不能“思想简单”,也不能“少年老成”;既不要“自卑”,也不要“自负”,“假装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
说到底,鲁迅以前辈的目光看青年,在当时那个“满纸写着吃人”的社会里,既希望青年奋起,又担心青年碰壁,可谓是用心良苦。今天的青年,如能认真读读鲁迅,或可以多取其劝进之语,少顾其保全之意。
北大教授炮轰竞争:我们为什么读书
近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在“大学-中学”圆桌论坛上的发言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又一次引起人们对国内教育体制的讨论。
在发言中,渠教授说:“现在的教育让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处于竞争之中”“国家在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学校在校与校之间竞争的角度理解教育,个人的教育更是陷入了一个全面的竞争状态”“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渠教授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笔者看来,过于理想化了。
让每个人自由发展,快乐学习,这不是教育的目标,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教育资源还不是极大充裕、社会分工和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的社会,竞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供選择机会最为公平的方法。
物竞天择,竞争是生物界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知耻而后勇”,竞争是人类求学奋斗的内生动力。学习对大部分人来说,从来就不是快乐的,要克服惰性、克服诱惑、克服挫败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上进之心、要强之心、荣誉之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见贤思齐,竞争是向同类的对标和对自己的检验。在没有对手和参照物的跑道上奔跑,人就无法感知自己的速度。何况,优质的教育资源、理想的工作岗位都是有限的,不论社会如何提高平均水平、缩小等级差异,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均等,因此竞争是社会资源配置最高效和公平的途径。
竞争不可避免,但竞争的维度可以扩大,评价的标准应当多元。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目标。希望新一轮教改能够如专家学者所愿,回归教育的本源,实现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