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新县生态环境状况蓝皮书发布会”,于刚刚过去的去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此)欠活动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通过政策解读、理论研讨和案例分享等形式,探讨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机制,为全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本刊特将部分与会者的观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编者
建设生态文明和县域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王志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针对这一科学论断,从学界到产业界都做了很多阐述,但在县级层面进行阐述、大力推动实践还是比较少的。县级这种行政区域,上接省市,下连乡镇,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县域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似乎与發展经济是一对矛盾,大家常常以为发展经济就会造成污染,污染的治理会影响经济发展。我们在基层调研过程中,常常发现存在这种迷思。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很好地平衡,这让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颇为困惑。
但是,长远来看,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县域工业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生产的产品才能求得更长远、更高质量的发展,技术要依靠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升效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切实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也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的产业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主要目标也是关键出路。新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2016年被列为国家生态县,如今又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这充分说明新县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目前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如果认真整理并将河南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加以总结并推广,对我国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
绿色崛起老区闯出新路
吕旅(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县委书记)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之于新县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新县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气候温润宜人,全县森林覆盖率76.7%,植被覆盖率95%以上,年空气优良天数稳定在320天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1.4万个/立方米,全县有山皆绿,有水皆青,春来山花烂漫、秋到层林尽染、四季美景如画,是国家级生态县。
新县是革命老区,老区人世代坚守保护生态。一直以来,我们坚持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心态,对全县所有天然林、公益林实施永久性商业禁采禁伐,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大力推进美化大别、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气、水、土三级合一,坚决打赢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确保每年向长江、淮河注入3亿多吨清水,努力让美丽生态世代永传、永续共享。
今年新县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也是新县在新时代的发展引擎。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确立“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推动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大力培育医药制造、智能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4个健康产业集群,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闯出一条绿色崛起、转型发展的老区新路。
靠绿水青山吸引城里的能人
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过去我们经常把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其实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新动力,这个立场一定要牢牢守住。
说到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我觉得最近几年有三个重要元素。第一是数字经济,互联网发展很快;第二是高铁;第三是绿色。这三个元素一叠加,机遇无穷。
我们总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美好生活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城乡有别——农村人想进城,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就很激动,看升旗仪式热泪盈眶。但是,城里人在城里待的时间长了以后,看着高楼大厦,忍着交通拥堵,也很烦,一看新县绿水青山的照片,那真是太好了,马上就想过去。
现在城乡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感觉有一些新的动态。一部分有钱有闲的,包括一些轻资产的白领阶层,搞金融的、搞IT的,背个电脑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工作,什么地方空气新鲜就到那儿待着,住腻了再换个地方。这会产生非常大的市场需求。
我想新县交通方便,基础设施搞得还不错,特别是绿水青山一定要保持好,将来一定会有很多人去旅游。北京交通这么拥堵,PM2.5的浓度那么高,很多人都想到外地找另一个地方透透气。
吸引入来旅游是第一步,接下来是休闲,还有一些要吸引来新县工作。我看未来的轻资产白领,一年四季可以有几个工作基地,在北京可以工作,在新县也可以。新县可以在环境好的地方盖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基地,吸引这些人每年有一段时间来新县边工作边休假。新县也别指望他们留下来扎根,每年能来待20天就可以。这些入冬天可能就去海南了。我想将来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这样的,但这个总需求会相当大。
另一方面,咱们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往外走的就往外走,不要在本地盖个工厂,还污染了自然环境。在农村,祖祖辈辈看绿水青山不稀罕,也看不到发财机会,但城里人眼光不一样,去了一看,也许就能看到什么地方可以变成金山银山。总之,新县得靠绿水青山把这些能人引进去,让他们来旅游、休闲,将来再在新县工作、创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样就落到实处了。
把低碳化作为县域发展目标
何建坤(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我们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要考虑我们县域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还要把低碳化作为一个目标。我们国内要积极行动,引领全球能源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
同时,我们要积极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以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全球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我国也要实现我们的低碳目标,从而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发挥中国应有的影响力,提供中国的解决方案和我们中国的贡献。
我们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会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仿效,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影响,并提供案例。所以,我也希望新县生态文明建设未来能走出去,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打造县域名片和打造县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新定义的乡村具备后发优势
张永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在工业化社会之前,河南新县是非常繁荣的,因为农业条件比较好,比较富庶。但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新县由于缺乏相应资源,比不过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就逐渐衰落成贫困县。然而,现在机会来了,发展的理念变了,加上互联网和高铁等新技术的出现,就需要重新定义乡村。乡村作为新型的地理空间,不只是种粮食,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它们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在这新的地理空间中可以催生许多新的活动。
在这种新的发展理念下,包括新县在内的很多县域就有很多新的资源。在过去,如果你认为这个地方只能做农业,你就根本不会看到这种资源。比如你觉得这个地方只能种粮食,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和粮食相关的,有多少劳动力、多少土地……但一旦我们跳出思维框架,我们所看到的资源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很多资源是无形的,无形的资源需要用新的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来转化。我们所说的绿水青山,就需要有一个转化机制,借新的、不同于工业时代的模式来进行转化。
按照这种新的乡村来定义的话,新县以及其他绿水青山的县域就可能实现蛙跳式发展。不要走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用新的发展模式。就拿饮食为例,很多县域农民的饮食结构是非常健康的。此前,我们以为现代化就是要吃美国式快餐,其实那些垃圾食品会带来很多问题,对环境也有不少负面影响。高铁、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让生态优美的地区具备后发优势,实现蛙跳式发展就成为可能。如果新县的绿色发展继续推进,这种后发优势未来又会转化为新发优势。
自然资源要精细化管理确保增值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县域的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生态补偿,国家给予补偿、省里给予补偿。要大胆大力度补偿,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二是发展生态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比如发展林下经济,还有很多县域开展了旅游经济、民俗经济。不过,走生态经济这条路必须和周边优势结合。
现在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把生态区域划分为网格,再就是把责任落实到地块,网格化生态管理并做相应分析。在改革具体落实方面,2016年底全国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试点,现在已满两年,逐步对长江流域、对湿地、森林、国家公园进行确权登记。主要做法是空间概念和传统不动产确权登记结合,理清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和集体自然资源资产有不同地区的界限;理清国有自然资源资本和集体自然资源关系;理清区域和区域产权关系等。
自然资源上的改革是下一步的重点。排污权已经抵押,国家公园经营权能不能抵押?对一些生态区域的融资权,浙江已经允许了。不过,这涉及生态安全,海南此前有一个案子,几万亩的荒山,地方政府前面鼓励私人去种树,但现在考虑到生态安全又不让砍。这几万亩山林如何变成金山银山需要正确的思路,不能全部砍,砍了生态损害了。如何既严格保护又实现经济价值,现在理论界仍然缺乏探索。
包括新县在内的县域,能否考虑设立自然资产监管局,对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网格化管理,进行计划编制,做领导干部审计,每个乡镇党委书记离任前,要把自然资源审核一遍,如果发生损害要担责,如果优化了就奖励你。每个地块、流域和区域搞生态管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另外,在自然资源流转方面,可考虑抵押和承包,搞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治。特别是针对经营权流转,地方立法能不能做出规定?如果有了立法,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我们做好自然资源管理,让其持续保值增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大的作为。
县域生态夫见划须有产业支撑体系
许开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区划中心副主任)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的实际操作应分为三个阶段:1.对现状、目的进行调研;2.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评估;3.设计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方案。
要对辖区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做分析,对环境压力做好相关判断,评估整个县域的碳排放,再运用相关模型进行压力预测,如资源环境压力情况和污染排放情况,结合生态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承载力进行压力测试,为后续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提供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规划必须有产业支撑体系,要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绿色转型,包括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另一方面是传统的自然资源、生态资产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如绿色金融、绿色消费等。然后,要开展生态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如城市和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接下来是人居体系建设,包括绿色交通、优化区域景观等。最后,要通过制度保障,包括完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后续的绿色考核和评估,对县、乡镇各个部门落实考核评估等。
我们做环境规划,一方面希望有高层的前瞻性思想引领,另一方面需要有与规划衔接的具体任务措施的落地,我们相关规划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对环境、经济、人居、文化多方面布局,超越环保规划,与其他各个部门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相关工作进行紧密衔接,不同的地区要考虑其不同特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万本太(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
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两大任务,一是牢固树立和谐的观念,因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当中,和谐就是与环境要和谐;二就是要形成和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我认为最省劲、花钱最少、效益最大的就是搞生态文化教育。生态文化教育,要说清楚人和自然是什么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告诉老百姓,破坏环境最后就是伤害自己。务必在县域里,让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主流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主导价值观念。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环境,要像保护身体一样保护环境,要溶化在人民的血液中。
就县域的绿色发展而言,生态经济是主要战场。绿水青山必须转换成金山银山,不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小康社会要过上现代化的日子。怎么能够把好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转换成绿水青山,就得通过生态产业化的政策大做文章。新县的动植物资源多,山货里都是宝,怎么把它搞成产业化,变成我们发家致富的途径,这就涉及让生态产业化。
生态制度、规定要接地气,让乡村老头老太太一看就懂。搞点乡规民约,可能比上级文件的原话贴在那儿管用。到目前为止,我们搞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规划的严重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要提高县域居民的文化素养,道德水準是十分重要的一块,这也可以融入到我们的生态文化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