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男 周小兰
摘要: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接受综合护理后对产后新生儿血糖水平的影响情况。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20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有患者100例,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产后新生儿血糖水平的表现情况。结果 护理措施结束后,研究组产后新生儿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能更好的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减少产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对母婴双方均十分有利。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综合护理;新生儿血糖
妊娠是女性一生中所经历的一段特殊时期,在妊娠期间女性的激素水平及心理状态与未妊娠时期相比会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有些孕妇会在此时期出现妊娠期糖尿病[1]。孕婦体内糖代谢的紊乱会通过胎盘机制影响新生儿体内血糖水平。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生产的新生儿通常会出现一定水平低血糖,导致新生儿供能不足,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患者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20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均有患者100例:研究组孕妇年龄平均为(27.37±1.03)岁,胎龄平均为(38.37±1.03)周,包含56例男婴,44例女婴;对照组孕妇年龄平均为(26.42±1.16)岁,胎龄平均为(38.14±1.21)周,包含55例男婴,45例女婴。所有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其新生儿出生后的0、0.5、2、6、24小时采集新生儿的足跟末梢血进行血糖测定。
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操作包括①为孕妇建立详细的围生期妊娠保健卡,以此记录指导综合护理服务措施。认真核对保健卡信息,确保每次记录信息准确无误[3]。②待孕妇安顿好后,向孕妇耐心介绍相关主治医生及护理人员的资料以便增进孕妇对医院的熟悉感。③为孕妇做好正确的饮食指导,把本院掌握丰富营养学知识的专家汇聚在一起,组成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饮食顾问团,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孕妇每天摄入合理量的糖类、蛋白质及脂类等,调节饮食结构,从饮食角度入手,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并做好定期血糖检测。④为孕妇做好心理疏通,安排有相关心理咨询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定期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孕妇敞开心扉,主动排解心中的焦虑、恐惧心理,释放心理压力。⑤为孕妇制定详实可行的科学运动计划,并根据每位孕妇的意愿做适当调整,使其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监督帮助孕妇保质保量的完成每天的运动计划,并在运动结束后和孕妇一起分析完成计划时的不足之处,在下一次运动时予以改正。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记录两组产后新生儿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值,若血糖值<2.2mmol/L,则诊断为低血糖。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形式是X±S,用t-test,计数资料选取卡方检验。P<0.05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产后新生儿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1.
3讨论
妊娠期间,孕妇胎盘会分泌很多种类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有的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导致孕妇各耗能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下降,糖利用率降低,而糖代谢发生的这些变化最终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导致胰岛素分泌量进一步升高,使孕妇呈现高胰岛素状态。孕妇体内的胰岛素还会通过胎盘随血液循环进入新生儿体内,进一步影响新生儿正常的激素水平,使新生儿极易出现低血糖[4]。
常规护理措施一般是被动的进行高血糖的调节,忽视了孕妇心理状态、饮食方案和适量运动对血糖的重要调节作用,护理效果较差。而综合护理措施可以充分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在综合护理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给予孕妇更贴心的心理疏通,为孕妇制定更科学的饮食计划,协助孕妇进行更合理的运动调节,明显提高了护理水平,改善了护理效果。本次实验证实研究组产后新生儿0-0.5h、0.5-2h、2-6h、6-24h足跟末梢血糖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证明综合护理在护理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方面具有巨大的护理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清霞.试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对新生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21(14):41.
[2]陈小伟,王念跃.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分娩结局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1):66-67.
[3]丁相萍.妊娠糖尿病产妇自然分娩过程中全程责任制助产护理模式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10(24):14-15.
[4]赵静.孕期运动和静坐行为对初产妇血糖、血脂代谢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6):6473-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