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开发资源成为能源领域的新话题。我国幅员辽阔,相对而言,油气储量也比较丰富,但是,我国是能源使用大国,相较于能源的使用量,油气资源的日常的开采量显然不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储层地质特征复杂,造成了很多油气田开采困难,难以达到充分的开发。针对于此,本文通过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分析储层特征对油气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对复杂地质油气开发可行性,油气开发方案优化提出一些指导意见。
关键词:储层特征;油气开发;影响
引言: 油气主要是由有机质产生的,在最初是分散游离于不同的地層中,经过了地质作用,油气发生运移、聚集,最终在圈闭环境中形成油气藏,油气的开采主要是对圈闭环境中的油气进行开采,研究圈闭环境的地质特征,对油气开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必然会导致油气运动、受力的各向异性,油气储存单元的大小、位置各不相同。储层的非均质性可分为微观非均质性和宏观非均质性[1]。
微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储层孔隙结构的不均匀性。储层孔隙结构是一个复杂的连通网络,具体是指岩体中的孔隙和连通孔隙之间的喉道的的大小、排布、形状和相互之间的连通情况以及它们的配置关系等。储层孔隙结构是油气的主要储存空间。岩石有亲水和亲油之分,其对油水分布的影响会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孔隙结构的各向异性和岩石的亲水和亲油,必然会导致油气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油气开发时,其开发的难易程度,开采率各不相同。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水的不断注入,油水运动也各不相同。
宏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不同的渗透率会造成油田开发过程中,层间、平面、层内矛盾。同一油田,随着不同的地层深度,其可能有多个储层,不同的储层,其岩性的各不相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可能作为油气的储层,所以,对于不同深度的储层,其油气储存空间、运移通道、运动规律和油气分布各不相同。层间的渗透率差异会造成高渗透油层,水驱启动压力低,油易被水驱动,较低渗储层:水驱启动压力高,油难以被水驱动甚至完全不能驱动,使部分油层动用不好甚至不动用,形成剩余油层,部分剩余油成为“死油”。平面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储层岩体厚度、油层厚度、油层的物性参数不同。好的油层连续而厚度大,易于大面积开采,不好的油层厚度小,开发过程中一些油体被部分钻到或未被钻到,油难以完全开采,部分甚至形成死油。层内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沉积构造等的不同,夹层的存在等。由于厚油层中的水在横向移动时保持底部通行,上层油难以被水压出,甚至导致层内出现“死油”,开采效果差。随着开发层系油层数、有效厚度增加。开发效果变差(采收率明显降低)。厚油层较薄油层剖面动用程度低,最终采收率不高,可能形成死油。
二、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裂缝是小型的断裂构造,其成因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在地应力作用下,岩体变形产生的裂缝是构造裂缝。而对于是由成岩作用、外动力、重力等非构造因素而形成的裂缝,则为非构造裂缝。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构造因素的影响,在构造应力集中部位,裂缝发育,通常背斜的轴部、断层附近,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对于岩体,其较薄位置相比较于较厚位置,裂缝发育,而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裂缝对于储层油气初期产能是有利的,随着发育程度的增加,初期产能逐渐增大[2]。对于那些不是很发育的裂缝,可以通过人工压裂,增大裂缝的发育程度,从而起到提高初期产能的作用。对于那些低空渗裂缝储层,如果主要的导水通道是裂缝的话,则会形成难以驱替的石油区,反而降低了开采效果。如果因为注入大量的水破坏了储层稳定性,导致岩层发生顺层滑动,切断井管,给油田造成严重危害。
三、储层特征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由于水破坏了原有储层的平衡状态,储层的特征、油水特性等都会随着水量和水压的变化而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由于水的溶解和冲刷作用,增加了储层的孔隙度,二、由于水携带的颗粒可以穿过大喉道,不能穿过小的喉道,且对于大喉道有冲刷扩径作用,进而增加了高中渗透储层的渗透性,降低了低渗透储层渗透率;三、由于水降低了原油的温度,增加了原油的粘滞性[3];四、由于水的影响,油层温度在不断变化。以上的变化,会对开发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导致了水在有利于其穿过的孔隙中穿过,在其他孔隙中不通过,不能完成驱油,降低了采收率,不利于开发。水温降低了油温,使原油流动阻力增加,流动性变差,不利于开采。当油温低于析蜡温度时,蜡质析出,堵塞孔道,开采量下降。
四、结语
储层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有利有弊。储层的非均质性,导致了油的分布及流通孔道的不均匀性,对于前期开采,必须做好地质踏勘,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合理的开采位置,选用适当的开采方式,尽量减少残余油,提高开采率。储层的裂缝,对于初期开采是有利的,但是裂缝会使注水的量增大,而且,由于裂缝的通道大,水不能完全的完成驱油,会导致残余油,降低了开采率,如果因为水使岩体滑移,切断了油井,会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对于裂缝的开采需要做好前期论证,如果有岩体滑移风险,可通过对岩体加固,阻止滑移。对于开发过程中的储层特征的变化,需要随时关注,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及时的降低不利于开发的条件。对于油温,需要进行控制,防止油温较低严重影响开采量。
参考文献:
[1]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15-18.
[2]邵先杰.苏北盆地陈堡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模糊识别技术[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6):47-50
[3]徐春梅,张荣,马丽萍,等.注水开发储层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