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萍 黄思慧 管祥林 赖颖添 林惠茶 陈丽梅
多重耐药菌感染是导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死亡的一项主要诱因,此类感染菌的出现与细菌变异、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密切相关,这就表明此类细菌一旦感染后便难以通过常规抗菌药物 治疗方案进行有效杀菌、抑菌,对于ICU 患者而言,其多为危重症患者或重大手术患者,受各类因素影响,自身免疫功能较差,一旦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则可在短时间内使病原微生物迅速侵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侵入器官,引发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本研究就多学科协作模式防控ICU 多重耐药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清远市妇幼保健院ICU 收治的患者106 例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ICU 没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防控管理前收治的53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接受多学科协作模式防控抗感染治疗患者53 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27 例,女26 例,年龄0.1~5 岁,平均(2.75±0.48)岁;对照组中男28 例,女25 例,年龄0.1~4.8 岁,平均(2.61±2.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临床诊断或经手术治疗后均需在ICU 内接受治疗;患者家属在详解研究内容后同意患者参与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已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严重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
多学科协作模式防控抗感染治疗:1)组建多学科协作模式抗感染治疗防控小组:选取2 名ICU 副主任医师,1 名ICU 主治医师,1 名微生物室检验师,1 名ICU 护士长,1 名临床药师组建抗感染药物治疗防控工作小组。患者进入科室后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体培养结果等,判定其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部位[3]。结合患者病例资料中的基础信息对其治疗期间抗感染药物治疗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个性化感染防控监护方案[4-6]。2)分析感染类型:由工作小组对本院近3年ICU 中所发生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病例资料中的主要感染菌种及其耐药性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类菌种一级治疗方案,并在分析其感染途径后,制订感染防控计划,进一步降低感染发生风险[7-8]。3)临床药师建立感染防范意识,掌握感染相关知识,提醒医师以及护理人员重视操作、消毒隔离、标本送检质量。做好对ICU 病房内辅助治疗设备的清洁消毒,进一步减少感染源接触途径[9-10]。4)临床药师重视药学监护质量和运用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 pharmacodynamic,PK/PD)理论知识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耐药菌株产生[11-12]。
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ICU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各项合理用药指标质量评价情况。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多学科协作防控ICU 抗感染治疗模式,研究组治疗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比较[例(%)]
研究组患者ICU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药占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床日用药费用、治疗费用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床日用药费用、治疗费用比较(±s)
组别 例 数 ICU 治疗时间(d) 住院时间 (d)日用药费用(元) 治疗费用(万元) 对照组 53 11.56±4.37 21.68±5.46 707.17±6.35 3.62±0.54研究组 53 7.82±2.54 15.23±4.23 398.80±5.29 1.63±0.37 t 值 3.9464 6.7986 5.8625 22.1317 P 值 0.0001 0.0000 0.0003 0.0000
表3 两组患者合理用药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合理用药质量比较(±s)
注:DDD 为限定日剂量
组别 例 数 抗菌药物 使用率(%) 抗菌药物使用 强度(DDD) 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 药占比 (%) 对照组 53 94.44±3.47 39.23±3.36 24.59±3.42 25.03±3.49研究组 53 57.14±3.54 24.18±3.52 18.95±3.57 12.88±3.58 t 值 10.1629 8.5873 8.9679 8.7222 P 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ICU 病房多学科协作防控ICU 抗感染治疗模式,对于降低ICU 患者院内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治愈率,提升其满意度。
研究结果表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多学科团队建设,切实推动抗菌药物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多学科协作管理转变。由后台数据资料分析向前台治疗干预转变,将多学科团队协作管理落到实处[13-14],真正实现了抗菌药物的持续动态管理。ICU 实行多学科协作防控抗感染治疗模式后,研究组治疗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ICU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各项合理用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ICU多学科协作模式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用,首先建立多学科协作小组,为多重耐药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其次通过感染类型研究的开展,使医护人员可在详解耐药菌耐药性及传染途径基础上,制订相应治疗方案及监护预防途径,为后续治疗及预防开展提供基础;通过病房药学监护对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各类体征有效监测,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感染迹象早发现、早治疗,将患者多重耐药感染风险降至最低,并通过对病房内卫生消毒工作的完善,进一步切断感染途径,降低患者感染风险,促进康复[15]。
综上所述,ICU 抗感染治疗防控中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可实现对患者院内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有效防控,从而积极促进患者预后恢复,药学监护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