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琼
【摘 要】目的 分析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87例,依据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其中前44病人为甲组,后43例病人为乙组,前者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后者给予普通护理,对比甲组与乙组病人的临床指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数据可知,护理后,甲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乙组,通过对比甲组与乙组的数据可知,前后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知,甲组的满意率为95.45%,乙组满意率81.4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不但能够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还能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为一种经济有高效的护理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单孔胸腔镜;康复外科护理;围术期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9-03--01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其通过围术期应用住所护理方法推动病人术后恢复,减少住院费,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此文选择从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8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从2018年3~10月于我院中进行治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87例,依据治疗时间分为两组,其中前44病人为甲组,后43例病人为乙组,前者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后者给予普通护理。其中甲组男22例,女22例,年纪最小23,最大65岁,平均(42.57±6.19)岁;乙组男21例,女22例,年纪最小24,最大66岁,平均(41.57±6.74)岁。所有研究对象皆是自愿参与,且满足研究要求,同时基本资料都无显著不同(P>0.05),可比。
1.2 方法
乙组给予普通护理,其中包含健康宣讲、术前准备等基础措施,主要内容有:第一,对病人展开健康宣教;叮嘱病人术前十二小时服用导泻药物或灌肠,且禁食十二小时。第二,手术过程中,控制温度与补给液。手术之后,叮嘱病人次日清晨进食;服用对应的镇痛药;叮嘱病人卧床休息。甲组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具体内容:第一,术前,告之病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其中包含会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叮嘱病人戒烟,预防病人出现术后并发症;叮嘱病人术前六小时禁食,不用进行灌肠或导泻。第二,术中,留置尿管,注意保温,对患者的体温进行动态监测。第三,应用输液止疼泵对病人阵痛,叮嘱病人术后二到四小时饮水,通常术后六小时以后鼓励病人進行适当运动。
1.3 评定标准
第一,对比甲组与乙组病人临床指标;第二,对比甲组与乙组病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甲组与乙组病人临床指标
数据可知,护理后,甲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乙组,通过对比甲组与乙组的数据可知,前后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甲组与乙组病人护理满意度
数据可知,甲组的满意率为95.45%,乙组满意率81.4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切实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且切实改善病人预后,为高效的护理办法,广泛应用势在必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数据可知,护理后,甲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少于乙组,通过对比甲组与乙组的数据可知,前后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可知,甲组的满意率为95.45%,乙组满意率81.4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不但能够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还能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为一种经济有高效的护理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曹丽,只晓会,张妍,曹特,杜鑫.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2):161-163.
赵志菲,高苗莉,陶莎,赵宝琴,董红雪,王振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04):457-460.
徐艺,崔凤仙,张绍芬,郭俊,彭俊.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病人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