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鹭
摘 要 图书、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面对现代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在自我更新的同时,不断寻找着新的突破口。其在版式设计上表现出了交互性、动态性、视觉唯上、高效传播的新语言特征,以及審美的泛娱乐化、展示的虚拟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艺术;版式设计;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140-02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型媒体形式的统称,是通过移动网络、数字传输等技术来实现,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运营,利用电脑、手机、电视等作为服务终端来为大众传播信息、提供平台型服务的媒介载体。新媒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生态,这种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改变了现代视觉艺术,剧烈地颠覆了人们的信息阅读方式,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特性——大数据的超大信息载荷量、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交互性、信息消费方式的快餐化、传播途径的数字虚拟化,这些特征无不倒逼着传统版式设计改变过去美学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在虚拟的时空中进行无障碍交流的动态的版面形象,以适应现代视觉艺术的传播需求,这也使传统版式设计突破了原有静态的平面设计思维,向动态化、多空间的创作思维转化。
1 现代视觉艺术中的版式设计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新特征
1.1 交互性
“电子版式区别于传统版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互动概念的加入,互动性也成为电子版式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互动性不单单表现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参与进报刊的内容中,还能表现在读者与其他读者的连接交流中,甚至可以是读者与设计者的交流互动。读者在阅读电子报刊时,能够自主的探寻想要阅读到的内容,通过链接、做测试题等方式,使读者要通过一些努力才能获取到信息的方法,能够使读者对阅读有更深的了解,加深读者的印象。”[1]
1.2 动态化
在图书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之前,版式设计师设计纸质出版物的版式时,只需要考虑文字、图形、图片等纯静态的视觉语言元素,数字媒体的出现对纸媒的发展轨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2]自此,版式设计师们在进行版式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静态的视觉语言元素,还要考虑动态化的视觉语言方式、空间形态以及与其他信息的链接方式。
1.3 视觉唯上
在当下消费文化和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喜好,更多的呈现出了一种享乐主义和泛娱乐化的趋势特点,年轻人更加追求一种个性化的视觉标签。所以,为了迎合他们的审美喜好,许多出版物在版式设计上开始大胆使用具有强烈视觉风格和个人标签的图片、图形和文字等视觉符号,这些视觉元素色彩鲜艳、夸张,构图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十足,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化的图型样式和视觉冲击力,其中的文字版式多采用挥洒、肆意的手写字体或设计感较强的原创字体,以较大的字号,鲜艳的色彩对比,充分彰显了当下年轻人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和主张的内心情感诉求。这种以个性化的视觉冲击力为核心的版式设计恰恰反映了当代消费文化下人们快餐化的信息阅读方式和处理方式对人们视觉审美习惯的影响,以及现代视觉艺术泛娱乐化的一种视觉审美的发展趋势。
1.4 高效传播
信息的高效传播是新媒体交互性的内在需求,也是现代社会信息流通、传播的内在需求,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断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下,全民阅读、精品阅读、按需阅读时代来临,特别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资讯首发和入口的重要工具,有超过65%的信息受众通过手机上网获取资讯,而作为物联网重要的终端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又是纸质媒介转化为电子媒介的重要入口,成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切入点之一,它顺应了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大大提高了纸媒的传播效率。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图书相关信息,以及更为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比如视频、动漫,更为畅通便捷的双向信息传递,如与读者互动、调研等,国内的图书出版业也越来越多地在图书出版物中应用二维码技术,特别是二维码在信息交换、延伸阅读、跨媒体传播方面的便捷有效已经被大家所充分认可。二维码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图书营销手段和图书出版市场重要的流量导入方式。
2 现代视觉艺术中的版式设计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2.1 审美的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已经作为一种市场趋势,不可逆转。当下的中国正面临市场结构的巨大变革,“80后”“90后”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消费主体,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是这个群体消费价值观的特征,这些特点投射在现代视觉艺术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个性化的视觉冲击力为核心的视觉语言风格—“视觉唯上”的视觉语言风格,这种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化标签、夸张的视觉体验,它恰恰反映了当下“80后”“90后”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大行其道,社会的话语权由精英阶层转向大众,人们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快餐化的信息阅读方式和处理方式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泛娱乐化的审美习惯。
2.2 传播的虚拟化
随着物联网、体感互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互联、互动新技术的发展,它们为现代视觉艺术的虚拟传播提供了许多技术的可能性,而这对于现代视觉艺术中的版式设计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首先,它打破了过去平面化的设计思维,比如未来运用在VR、AR等新技术中的版式设计都是对三维空间的设计,这就要求设计师打破以往平面的设计思维,在三维的立体空间中重新考虑视觉语言的构成方式。其次,设计语言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如2011年微软发布的可触控互动全息投影技术,该技术创造性地在全息投影系统中加入了可触控功能,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点击按钮进行互动,还可以识别立体空间,检测点击和悬停的动作区别。这种交互式的展示方式,使得我们在版式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设计语言动态化的运动方式和构成形式。
2.3 语言的多元化
当下信息传播的方式因为新媒体文化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早已由过去的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变为多渠道的交互式传播了,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的语言方式也早就被引入到现代视觉艺术的版式设计中,因为新的语言形式的介入,也使得现代视觉艺术的外在表现力焕发了新的活力,少儿出版物就因为声音、视频、动画的介入,增强了它产品本身益智的功能性,丰富了消费者的阅读体验,让原来普通的书变成“会说话的书”“会思考的书”“会动的书”,准确抓住了受众对于少儿读物这一市场的潜在消费痛点。
随着物联网和各种交互技术的发展,现代视觉艺术也会继续和新技术进行结合,产生更多有意思的组合,VR电影的诞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在颠覆了观影者的观看感受的同时,使得VR虚拟、逼真的语言形式被带入到电影的叙事当中,丰富了原有的电影语言形式。同时,他也是增强了电影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在观影时体会到一种纯粹的沉浸感。
3 结束语
新媒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生态,这种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改变了现代视觉艺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在电子化、网络化,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在向短视频化、泛娱乐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广告更加注重交互性和软性植入,这些都是这种常态和大趋势下现代视觉艺术为了适应当下信息社会新的语境所呈现出的新的表现形式。这也是现代视觉艺术为了继续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抓住当下受众主体的审美喜好、阅读习惯、潜在需求,并将其创造性地和自身表现语言进行恰当结合,才能将现代视觉艺术中版式设计的语言潜力最大化地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郭雯璐.以人为本、体验为重——电子报刊版式设计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董晓娜,李海英.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