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治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名著;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三十岁左右收徒讲学,开创私人办学,提出了许多教育原理、教育原则,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千古不朽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启示作用。
从人性论出发,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宰、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人校学习。奴隶主把自己子弟培养成为国家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进入了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孔子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于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讲人性问题的。《论语·阳货》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认为人的天性即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这种人性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依据。《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于主张人人我都可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的区分,只要求学,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在当时是一个变革性、创新性的教育原则。孔子弟子以鲁为主,还来自齐、卫、晋、宋、陈、秦、楚等诸国。弟子大都出身贫贱,真正属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司马牛等少数几个人。子贡虽“家累干金”,但他不是贵族,而是新兴的大商人。可以说孔子的弟子群,主要是由平民组成的团队。孔子的贡献在于,一方面转变了办学模式。冲破了“学在官府”的禁锢,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促进了私学发展。一方面改变了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的文化,使文化回归社会与平民结合,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孔子办私学育平民,传承文化,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坚持举贤才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权力和威信。孔子鉴于贵族道德败坏和世袭制度的腐朽,主张举用“贤才”,吸收平民中的士参与政权。《论语·子路》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人才不能靠自然生长,故提倡“举贤才”,强调教育培养人,为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以实现热心救世的主张。孔子称贤才为君子。《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儒者”是主持相礼之人,是当时从事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孔子要求弟子,你要做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培养“君子儒”是孔子从事教育的目标,也是指导思想。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主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培养文质兼备的君子,这也是他育人的标准。《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成为只有某种用途的工具。古代知识范围比较狭窄,孔子提倡“好学”,主张无所不通,博学方能成为对社会有影响、有贡献的君子。君子是社会知识分子,博学知识,了解社会,报效国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孔子•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道”就是真理,“谋道”同“志于道”,是君子的首要任务,追求真理是教育的根本宗旨。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君子也一样,但从事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君子,应用心力于学术,而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君子是为求道而学,俸禄应是学成之后得到的报酬。“谋道”是君子的最高目标,忧道是君子常怀的忧息意识,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论语•阳货》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学道则爱人”。“义”就是社会的道义原则,孔子认为实现道义原则是君子最高职责,学道的目的是为了爱人。教育学生有了理想原则,有了社会责任,就有了价值标准,也有了学习动力和前进的方向,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是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做官的人,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学习的人,则需要在实际运用,在社会中锻炼。孔子办私学的教育目的,能仕则仕,不能仕则以一定的方式服务社会影响政治,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以礼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孔子从不同角度阐述“仁”的涵义,可以概括为“克己”与“爱人”两个方面,而以“礼”为原则。礼是行为规范,“克己”即以礼约束自身。《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根本要求是在财富占有上,尊守周礼的等级规定,克制过分的欲望。“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孔子提出道德评价的原则问题。所谓的义利之辨,主张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克服物欲,提高精神境界。《论语•泰伯》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指出不知礼便会重端庄而劳倦,知谨慎而懦弱,有月腥而闯祸,心直口快而尖刻。《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斯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弟子的话,反映了孔子思想,“礼”是用来团结人,使社会和谐安定。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论语•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把“仁”与“圣”并列,作为人的德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要求是“爱人”,“仁”在孔子言论中是道德的总称。《孔子•卫灵•公》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人民生活离不开水火,但人民需要仁,比水火还重要。君子。之仁,不仅厚施薄敛于民,而且给人民指出“忠恕之道”。《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是指智慧,有了智慧遇事不惑,理性的生活。“仁”是精神境界,有了仁就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勇”是意志品质,有了勇就可以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知、仁、勇构成德性的基点,被称为“三达德”,在三者之中,仁是核心,成仁是修德的根本。仁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文价值的最高体现。
孔子不仅重视德育,也十分重视智育。他通过传授知识,增进智慧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近自然,以“成人”“达人”为目标,实现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孔子主张“立志”“好学”“学思结合”;他主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把德育、智育、美育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贤才,可见他的教育思想是很全面的,许多积极的因素,至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借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