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飚
曾经读过一篇《班队课慎用“灾难片”》,文中这样写:“在班会素材的选择上,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在班会课上要慎用‘灾难片,不要再用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伤害!”
初看,甚觉有理;细细思之,心存疑虑。诚然,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因素,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但现实是,孩子们被捧在手里,什么也不能碰,什么也不能讲,久而久之,势必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这样的关爱又有何益?
窃以为,对于孩子来说,正面、快乐的教育和有点“残忍”的教育都是必需的。多一点“残忍”教育,他们的承受力会更强。
相信不少老师观摩过王崧舟老师的《亲情测试》,这堂让孩子们流泪的课,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失去亲人”的刻骨铭心的教育。
这是一堂关于生命、人生的课。也许有人觉得让孩子经历生离死别是一种残忍,但我们就能因此而讳谈生死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常陷于困境之中,困苦与伤痛如影随形。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境的意义大于顺境的意义,逆境让人直面问题与苦难,并试图解决问题,挣脱困境,在这个过程中,人变得坚强且应对能力得到强化。
生活,不只是鸟语花香、阳光明媚,要让孩子领略生命的凄风苦雨、伤感痛楚。当今的孩子见多识广,心理早熟,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大多已见过亲人或熟人的亡故,在书中、电视中,死亡的场景更是屡见不鲜,他们已经具备了接受生命教育、磨难教育的心理条件。
在一个虚拟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直面亲人的亡故,感受失去亲人的伤痛,应该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更何况,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失去亲人的不幸和亲人对自己的重要时,他们开始敬畏生命。孩子從这一经历中获得的是一种珍贵的情感,由此孕育出人性的美丽与善良。一场特殊的体验教育换来绵延不尽、终身受用的人生感悟,这难道不值得吗?
就像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所写:“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会想到健康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残忍,不如说是真实,生离死别,是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老师只是虚拟地把时间提前了,让孩子提早面对。也许在情感上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更有助于孩子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懂得亲情的珍贵。
所以说,来点“残忍”又何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