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对产妇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

2019-08-16 06:18:14李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4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卡因

李建

无痛分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分娩镇痛处理方法, 通过使用镇痛药物, 可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 有利于自然分娩,其中罗哌卡因为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但关于其对产妇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程度的作用报道较少[1]。对此, 本研究通过给予产妇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干预, 探讨其对产妇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2017 年3 月本院收治的产妇200 例, 依据分娩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罗哌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 例。罗哌组年龄20~40 岁、平均年龄(32.23±5.21)岁;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57±1.21)周。对照组年龄20~40 岁、平均年龄(32.01±5.16)岁;孕周36~41 周、平均孕周(38.72±1.28)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分娩干预, 即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吸氧、连接监护仪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及胎心, 按流程支持产妇完成分娩。

1. 2. 2 罗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硬膜外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干预, 即于宫口开至3 cm 时取左侧卧位通过AS-E/S 型穿刺麻醉包(扬州市瑞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L3~4行硬脊膜外腔间隙穿刺、向头侧端置管4 cm, 完毕后改平卧位并注入0.1%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137, 规格:10 ml∶0.1 g×5 支)+10%葡萄糖的混合液, 注入2~2.5 ml, 观察5~10 min, 确认导管在硬膜外腔、无麻醉异常后, 连接自控镇痛泵(珠海福尼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粤食药监械生产号:20010050), 药物为上述混合液, 设置参数为锁定时间15 min、速率输注5 ml/h、泵入量2 ml/次,指导产妇自控镇痛并控制麻醉阻滞平面在T10以下, 分泌过程中, 如血压降低达30%, 予以麻黄碱10~15 mg, 出现疼痛或不适时及对器械助产、侧切者, 向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3676, 规格5 ml∶0.1 g×5 支)5 ml, 待胎儿娩出或侧切缝合完毕后停止给药。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T1、T2、T3 的时间;②比较两组分娩结局, 包括剖宫产、器械分娩、会阴侧切、正常分娩;③比较两组并发症(恶心、呕吐、尿潴留)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T1、T2、T3 时间比较

罗哌组T1 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T3 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

罗哌组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罗哌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罗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有并发症均为轻度, 经休息或对症处理后缓解。

表1 两组T1、T2、T3 时间比较 (±s, min)

表1 两组T1、T2、T3 时间比较 (±s, 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T1 T2 T3对照组 100 715.46±74.43 42.62±5.11 9.54±1.54罗哌组 100 606.24±65.72a 41.87±5.07b 9.40±1.52b t 11.000 1.042 0.647 P 0.000 0.314 0.518

表2 两组分娩结局比较[n(%)]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分娩是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 也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易促进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导致其未能进行有效的节律性、对称性、极性的子宫收缩, 且会消耗产妇大量的体力, 增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疲劳感, 甚至长产程, 严重者可导致产妇衰竭而需转剖宫产[2-4]。

无痛分娩是指使用各种方法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 其中硬膜外麻醉镇痛是其常用的镇痛方式, 通过于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物, 可有效阻滞中枢神经而发挥麻醉镇痛的作用, 且因其起效较快、用药量小、神经阻滞完善、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少、镇痛和肌松效果优良的特点, 而在临床分娩镇痛中得以广泛应用[5,6]。目前, 常用的椎管内局部麻醉药有多种, 罗哌卡因是较为常用的药物, 其是一种新型纯S 对映异构体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具有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的作用[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罗哌组T1 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曹维福[3]研究基本一致, 表明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干预有利于循环血流稳定、减少T1 时间及剖宫产率。这可能是由于在本研究的无痛分娩干预中, 通过于硬膜外注入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至椎管内, 能够有效阻滞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的传导及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而阻断疼痛传导通路, 不仅能够减轻产妇在时间最长的T1的疼痛, 避免了较大的疼痛折磨而使产妇得到了有效的休息,且其不易在体内产生蓄积, 对运动神经无明显的阻滞作用,有利于积攒足够的体力而完成正常分娩, 从而降低了剖宫产的风险。同时, 罗哌组分娩结局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并发症均为轻度, 经休息或对症处理后缓解。提示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在产妇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罗哌卡因无痛分娩可有效改善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及镇痛效果, 有利于减少T1 时间及剖宫产率, 且可降低母婴应激反应程度, 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中国药业(2014年17期)2014-05-26 0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