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图|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今年6月开始,我市严格对标中央要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扎实开展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在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团结坝社区,有一位有59年党龄的普通老党员田伯芬,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最打动人心的是,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把3个儿子都送去参军,最小的儿子在战场上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田伯芬已经84岁了,依然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传播正能量。
01 在沙坪坝区莲光小学四年级二班的晨会课上,田伯芬老人动情地讲述老伴去世前向全家提出的四条要求
2019年6月6日,沙坪坝区莲光小学书声琅琅。
唯有四年级二班的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静静地等待着。
上午九点,在新桥医院两名护士的搀扶下,一位身着深绿色衬衣的老奶奶了进来。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老奶奶就是田伯芬,今年84岁,她是一位烈士的母亲,一名老党员,也是莲光小学四年级二班“端午传家训”英雄妈妈进课堂主题班会的主角。
坐在讲桌前,田伯芬不疾不徐地给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三个儿子参军的故事——
19岁那年,田伯芬从长寿嫁到重庆,和老伴何良英结婚。因为职工家属的缘故,田伯芬也成为特钢厂的一名工人。从最初的鼓风机工人干起,再到配电房的配电工,尽管干的都是脏活、累活,可田伯芬从不抱怨,一直任劳任怨、苦钻业务,每年都被车间评为先进,先后担任过车间女工委员、团支部书记等职务。
“干工作都是应该的,其实我也没做啥子特别的,荣誉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谈及当年的情景,田伯芬淡然地说,“1960年,我25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和我一家老小都受了党的恩情,我这一辈子,绝对一心跟党走,绝不含糊。”
“我和老何都是党的人,为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今天老何走了,我要代表他,向全家人提出4条要求:第一,全家人都要向老何学习,一辈子听党的话跟党走,什么时候都不动摇、都不含糊。第二,尽管家里还有很多困难,但不能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我作为一个老党员要带头说到做到。第三,不收组织和社会上的慰问金。第四,我要代表老何向党组织交最后一次党费。”这是何良英去世后,田伯芬写下的家训。当这一行行略带颤抖、歪斜的字迹,被一双满是皱纹的手从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中翻出的那一刻,同学们都眼眶通红。
这一段历经40年的故事,至今仍在继续,其中有悲壮,有奋斗,有情怀,有感恩,让人充满力量,暗合了两代人为这个伟大国家所奉献的青春、忠诚,乃至生命。
02 “儿女们”陪田妈妈在社区散步
03 田妈妈打开相册,满满的都是回忆
上世纪7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田伯芬老两口舍小家为大家,先后将三个儿子送入部队,保家卫国。大儿子何田钧参军去了西藏,三儿子何田坤参军去了吉林,小儿子何田忠到了云南。
大儿子和三儿子后来相继退役回到重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何田忠却牺牲在战场,再也没能回到她的身边。
小儿子何田忠牺牲后,部队为他追记了二等功,并追授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消息传到家中,田伯芬和老伴何良英悲痛欲绝,二哥何田钦一时接受不了噩耗,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田伯芬夫妇俩一直希望找到儿子的墓地,但由于儿子生前的部队改编、撤编,她不知从何找起。随着身体每况愈下,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的墓地成了田伯芬最大的愿望。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儿子牺牲30年后,老两口终于找到了他的墓地,并圆了她的扫墓之愿。
04 田妈妈家墙上挂着的,是荣誉也是记忆
05 “兵儿子”与田妈妈谈心
06 田妈妈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拉家常
07 在沙坪坝区莲光小学四年级二班的晨会课上,田伯芬老人动情地讲述老伴去世前向全家提出的四条要求
田伯芬讲得动情,孩子们听得入迷,教室里时常掌声四起。主题班会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在田奶奶身边,倾听田奶奶的教诲,还为她系上了红领巾,争着抢着跟她合影。
主题班会结束后,我们随田伯芬一起来到她住了几十年的家。
田伯芬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分配的家属房里,老楼没有电梯,颓圮的墙壁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年岁。田伯芬家里,仍然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地面是水泥地,客厅也只有一张缺了角的折叠桌和几把不成套的藤椅。
这个家,一切的装饰都显得陈旧,唯有一面墙特别“亮眼”。墙上几个画框的四角都特意包着,画框里是“保卫边防”的牌匾、烈士证明书、荣誉证书、生日留影,以及“首届中华十大贤妻良母”“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奖”等社会各界对英雄家庭的褒奖。
这天,田伯芬家里还迎来了她的“兵儿子”——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孟召友。孟召友在陆军军医大学读研究生时,听说了田伯芬一家人响应祖国号召,舍小家顾大家,三个儿子保家卫国做贡献的故事后,成为了田伯芬的“兵儿子”。
田伯芬的“兵儿子”并非孟召友一个,在寻找儿子墓地过程中,她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兵儿子”和“干女儿”,他们中有儿子当年所在部队的战友,有志愿者,还有很多社会人士。
田伯芬拿出一个小本本,上面一行行记着所有“儿女”的详细住址和电话号码。这些年,老人并不孤独。在她的身边,总有一群穿军装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部队,只要有机会来重庆,都会来看望老人家,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平日里也不断通过电话嘘寒问暖,年复一年地传递着对英雄家人的关爱。
孟召友隔三差五就要到田妈妈家来,为老人检查身体,“田妈妈一家都值得我学习,也是每一个军人家庭的骄傲,作为党员,我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照顾好她老人家,用自己的爱心行动,为老人编织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