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刚,张中华,杨燕,苟云,李萍,李亚玲,唐朝霞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
苎麻(Boehmeria niveaL.)是优良的天然纤维作物,被誉为“中国草”,属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多年生宿根型草本植物[1-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天然、环保已成消费时尚,同时,苎麻也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产品。随着纺织加工设备的不断改造与技术的更新提升,对优质原麻的需求量愈来愈多。为了进一步增加单位面积的纤维产出,提高麻农经济效益,对新育成品种的产量、综合抗性也提出了较高要求[3-5]。四川苎麻种植面积超过3万公顷[6],是全国苎麻主产区之一,现为我国最大的优质苎麻原料供应地区[7-8]。选育出纤维品质优良的高产苎麻新品种应用于生产[9-13],对促进苎麻生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麻类作物研究所历经多年努力,选育出纤维品质高、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应性强的苎麻新品种“川苎17”。
该品种由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2004年,利用“川苎8号”天然杂交种子育苗、移栽;2005年从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优良单株“B0535”,利用“B0535”做母本与“湘苎2号”杂交;2007年从杂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优良单株“B0717”,参加2008~2009年蔸系比较和鉴定试验;2010~2013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2013~2015年参加全国苎麻区域试验[14],参试代号“R5”;2014~2015年全国苎麻生产试验[15],代号“S5”。该品种丰产性好,品质优,高抗苎麻花叶病、苎麻炭疽病,2015年12月通过全国苎麻品种鉴定。
1.2.1 品比试验
品比试验于2010~2013年在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柳家坝试验基地进行,编号“B0717”,以常规品种“川苎10号”为对照。
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于2013~2015年分别在江西宜春、四川达州、湖南长沙、湖北咸宁、湖南南县、安徽青阳、广西南宁及重庆涪陵共七省(区)8个试验点进行(其中安徽青阳试验点因种苗缺失未进行统计分析)。“川苎17”以代号“R5”参加试验鉴定,以“中苎1号”为对照。
1.2.3 生产性试验
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于2014~2015年分别在江西宜春、四川达州、湖南长沙、湖北咸宁4个试验点进行,“川苎17”以代号“S5”参加试验鉴定,以“中苎1号”为对照。
1.3.1 纤维细度
由农业农村部麻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利用纤维直径分析仪直接测定苎麻(精干麻和精梳麻条)纤维直径,间接得到苎麻纤维公制支数。
1.3.2 原麻产量及性状表现
根本保障在于对这个制度的坚持是人民的选择。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尽管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心里是踏实的”。[5]P188为什么心里踏实?就是因为心里有底,这个底就是“人民的选择”。既然是人民的选择,党在执政过程中,就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就是要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执政目标,只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增强这个制度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
“川苎17”平均纤维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等均由各承试点连续2年3次重复3季麻总产的平均结果计算而得。
1.3.3 抗性
花叶病和炭疽病根据田间症状表现进行观察记载;根腐线虫病于试验结束后请植保专家现场测定;抗倒、抗渍、抗风性由各承试点调查记载数据综合评价确定。
2.1.1 品系比较鉴定
2010~2013年参加品系比较试验,“B0717”新栽麻原麻平均产量1672.50 kg/hm2,比“川苎10号”增产37.32%;“B0717”成龄麻平均原麻产量2505 kg/hm2,比“川苎10号”增产31.02%(见表1)。
表1 品比试验中“B0717”的产量表现Table 1 Yield of Chuanzhu No.17 and Chuanzhu No.10 in variety comparative test kg/hm2
2.1.2 区域试验
2013~2015年,全国苎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江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广西7个省(市)苎麻区试试验点“川苎17”原麻平均产量2767.79 kg/hm2,比对照“中苎1号”增产5.08%,增产达显著水平[14],居参试品种第4位,在四川达州、重庆涪陵等点表现良好(见表2)。
表2“川苎17”在全国苎麻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Table 2 Yield of Chuanzhu No.17 in the national regional trial kg/hm2
2.1.3 生产试验
2014~2015年参加全国苎麻生产试验,在江西、四川、湖北、湖南4个省(市)的麻区参加试验。“川苎17”原麻平均产量3123.04 kg/hm2,居参试品种第四位,比对照增产4.76%(见表3)。
表3 “川苎17”在全国生产试验产量表现Table 3 Yield of Chuanzhu No.17 in the national production trial
2.2.1 原麻外观品质
“川苎17”原麻绿白色,有光泽,手感柔软,锈脚短,外观优良。
2.2.2 原麻纤维细度
“川苎17”在全国苎麻区试中,年平均纤维细度2169 m/g,比对照“中苎1号”高264 m/g,居参试品种之首,纤维强力42.22 cN,与对照相当;在全国苎麻生产试验中,平均纤维细度2236 m/g,居参试品种第二位(见表4)。
“川苎17”在各试点均未发生苎麻花叶病毒病和炭疽病。经国家苎麻区域试验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组织植保专家现场鉴定,“川苎17”中抗苎麻根腐线虫病,抗风性、抗渍性中,抗寒性较好(见表5)。
表5 各参试品种在国家区试中抗逆性表现Table 5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each tested variety
2.4.1 植物学特性
“川苎17”为中根散生蔸型,新麻苗期地上部分生长较慢,齐苗后植株生长较快,成龄麻生长旺盛,叶缘锯齿宽深度浅,叶柄黄绿色,叶型椭圆,叶片皱纹浅且少,叶片着生角度大,生长整齐,植株均匀,雌蕾红色,雌花黄白色,成熟茎绿褐色,麻骨绿白,纤维绿白色,手感比较柔软,锈脚短。该品种平均株高186.77 cm,茎粗1.09 cm。
2.4.2 生育期及工艺成熟期
“川苎17”全年工艺成熟期197 d左右,其中头麻80~85 d,二麻45~50 d,三麻65~70 d。8月底至9月初现雄蕾,9月上中旬现雌蕾,9月中下旬开花,12月初种子成熟。
2.5.1 种源繁殖
采用细切种根、压条、扦插等无性繁殖技术繁殖种源,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
2.5.2 栽麻
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密度30000~37500株/公顷。
2.5.3 科学施肥
重施基肥,多施有机肥料。春季催苗肥可早施,以促进植株分蘖整齐。
2.5.4 适时收获
春季新栽麻园7月底或8月初破杆,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二麻;成龄麻5月底至6月初收获头麻,7月底至8月初收获二麻,10月中、下旬收获三麻。
2.5.5 新栽麻园注意排水防渍
麻蔸不耐水涝,新栽麻园在雨后或易形成水涝区域,做好田间理沟、排水,避免麻蔸渍水腐烂。
优质高产苎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是进一步稳定和提升苎麻种植面积的有力措施。现四川省苎麻产区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公顷左右,但原麻单产和优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川苎17”通过在苎麻适宜生长区域开展区试及在苎麻主产区开展生产试验,产量稳定在3000 kg/hm2以上,纤维细度稳定在2100 m/g以上,较好地兼顾了纤维产量与品质,属于优质高产苎麻新品种,尤其在四川、重庆苎麻产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