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辉,朱谷生,王 厅
(1.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大数据交通科技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25;2.曲靖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3.贵州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更名前为南向通道)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又一次里程碑式的合作。其是以重庆为中心,新加坡、广西、贵州、甘肃等地为关键节点,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贸易新通道。2014年11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表达了想积极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意愿。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新加坡,双方领导人就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开启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了广泛共识。自2017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该项目对于连接“一带”与“一路”、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带动相关省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地的23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1]。同年11月,“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存在广泛且影响深远的项目,深入的学术讨论却不多。目前国内学界有关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讨论,据笔者所接触到的文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聚焦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动因、价值、内涵等视角进行研究。如张磊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2]。马乐认为新通道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3]。杨祥章,郑永年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内涵及推进路径进行了阐述[4]。还有一类文献的学者倾向于就单独某个省市定位进行研究。如姚树洁,欧璟华,房景对重庆内陆开放高地视角打造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5]。莫晨宇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视域下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定位进行了探讨[6]。而从全局发展现状视角评价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效果的文献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拟从评价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现状的角度来开展,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政策调整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重庆与广西直接连通,并通过交通运输网络辐射四川、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非洲、欧洲各国。通道主要覆盖和辐射区域见表1。
表1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
就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而言(如图1),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的省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活力显著,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提供良好的腹地经济环境。其中贵州、云南两地相当抢眼,GDP增速位于全国前三,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辐射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
图1 2018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1)国内沿线省市产业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各省市三次产业结构,可将渝桂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国内辐射的主要城市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工业化程度高的陕西和重庆;第二层级是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农业占经济总量较大的贵州、广西、云南、甘肃和四川。2018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国内主要辐射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见表2。
表2 2018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相关省市产业结构情况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主要省市的重点支柱产业情况见表3。
表3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主要省市产业现状
(2)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由于要素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盟各国优势产业的分布也不尽相同。整体来看,东盟在地理上呈现“南富北穷”的分布。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优势产业的分布,可将东盟十国大致分为4个不同层级。
第一层级是新型工业国家新加坡。新加坡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下一步其产业将向创新密集型产业转型。新加坡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化学品、塑料制品、机械与电机设备、精密仪器等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
第二层级是中等工业化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既包括植物、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又包括塑料、橡胶、铜及其制品、电机设备、精密仪器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泰国在植物产品、食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塑料、橡胶制品、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有优势。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自然资源丰富,在植物产品、食品、纺织品、鞋靴等资源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在电机、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第三层级是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如越南。越南属于传统农业国家,优势产业以动植物产品等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木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品、鞋靴、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电机、电气设备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
第四层级是发展程度较低的农业国家,如柬埔寨、缅甸、老挝,以及资源密集型国家文莱。
(3)通道产业互补情况。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外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多样,产业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产业各不相同,产业互补性较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国内沿线省市间产业互补性较强。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主要省市的产业互补情况来看,上述七省市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优势支柱产业也具有较大差别。位于通道北部辐射区域的重庆、四川和陕西,工业化程度较高;位于通道南部辐射区域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以及北部的甘肃,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贸易产品以传统工业品和农产品为主。因此,通道辐射的南北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产业互补性,对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具有较强的货运需求。
(4)国内外产业互补性多样。从国内重点辐射区域与东南亚地区的产业互补情况来看,国内处于第一层级的重庆、四川和陕西,与东南亚处于第二、三、四层级的国家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可向上述国家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进口传统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同时,重庆、四川和陕西与新加坡虽然都具备新型工业基础和优势,但在细分产业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有通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挖掘市场的可能。处于第二层级的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与处于第一层次的新加坡、第三和第四层次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在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彼此之间具有较多贸易往来和运输需求。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与处于第二层级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产业上具有相似性和竞争性,可以进行水平化的产业内贸易,也存在一定的运输需求。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国内省市进出口贸易增长明显,2018年四川进出口总额区域排名第一,其次为重庆、广西、陕西、云南、贵州和甘肃(如图2所示)。其中陕西省2018年进出口增速列全国第3 位,四川省以进出口总额5 947.8亿元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位。
图2 2018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进出口总额
2017年,在国家整体投资额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对东盟十国的投资表现亮眼,流量为141.19 亿美元 ,同比增长37.4%,占流量总额的8.9%,占对亚洲投资流量的12.8%;存量为890.14 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4.9%,占对亚洲投资存量的7.8%。2017年末,中国共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4 700家,雇用外方员工35.3万人。
图3 2017年末中国对东盟十国直接投资存量情况
从图3可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存量分布极不均衡,集中在新加坡、印尼、老挝三国,截至到2017年底上述三国接受的中国投资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量的69%。
东盟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主要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和印度尼西亚6 个国家。如2015年6 国对中国的投资流量分别为新加坡(投资69亿美元,同比增长18.5%)、泰国(0.44亿美元,下降26.7%)、马来西亚(4.8 亿美元,增长205%)、印尼(1.08 亿美元,增长37.8%)、菲律宾(0.39 亿美元,下降60.2%)和文莱(0.73 亿美元,增长2.3%)。其他国家的对华投资相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呈现快速稳步扩大发展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双方投资合作互利共赢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发展由不平衡逐渐走向平衡。2010 前,无论是从当年的投资流量还是累计的投资存量来看,东盟对中国投资金额较大。2010后,双方的投资差距缩小,中国对东盟投资额在双向投资总额的占比正快速增长。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内外干线公路基本实现联通,国内干线铁路能力基本满足需求,港口通过能力充裕,航线密度有待加强,基本实现了国内重点辐射区域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7]。
(1)国内外干线公路基本实现联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公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高速路网基本建成,基本实现了国内重点辐射区域和东南亚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省市之间的互联互通[8]。具体见表4、表5。
(2)国内干线铁路能力基本满足需求
①国内铁路能力基本满足需求。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路运输主要以国内运输为主,与东南亚国家联通的国际路网也在规划建设中。通过调研,国内沿线铁路干线中,除南昆线能力紧张外,其他铁路线路能力还存在一定富余,基本可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运输需求。
表4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际公路基础设施情况
表5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各省市公路连通情况
②国际铁路仍需加快建设。在与东南亚国家铁路互联互通方面,广西凭祥与越南谅山接壤,湘桂路的终点站在此与越南北部铁路线相连接。随着铁路路网的不断健全,将逐步形成中国西南地区到东南亚地区的快速铁路网,打造面向东南亚经济圈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通过上述分析,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路干线网络的联通,可有效沟通我国中南地区与东盟经济圈交流,随着铁路干线的扩能改造和国际铁路网的构建,未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铁路基础设施将具备服务不断增长的运输需求的能力。
(3)港口通过能力充裕但航线密度有待加强
①北部湾港。截至2018年6月,广西北部湾港生产性泊位达263 个,其中86 个为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港口年吞吐能力接近2.5亿t,最大靠泊能力为20万t。从现有业务量数据看,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盈余明显,完全能够满足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货物服务需求。广西北部湾港已开通航线44 条,内贸16条,外贸28条,穿巴航线3条。所有外贸航线中,面向东北亚有3 条,分别挂靠韩国仁川、釜山港,日本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港等;面向东南亚航线有8 条,分别挂靠越南海防、三协、胡志明、岘港、归仁、盖梅港,缅甸仰光港,泰国林查班港,印尼雅加达港,马来西亚丹戎、巴生港,新加坡港,印度皮帕瓦沃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虽已实现东盟主要港口全覆盖,但班期密度有待加强。
②新加坡港。新加坡港不仅是亚太地区最大的中转港,还是世界最大的燃油供应港,既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亚洲主要转口枢纽之一。新加坡港有集装箱船泊位54个,集装箱码头4 个,为全球仅次于中国上海的第二大集装箱港口,已开通200 多条航线,连接123 个国家和地区的600 多个港口。2016年新加坡港货运量5.93亿t,集装箱吞吐量3 090万标箱。
(1)口岸。口岸建设方面,重庆和广西具备公、铁、水、空多种类型的口岸,基本具备满足多种运输和贸易需求的能力。广西自治区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口岸18个。其中,水运口岸8个,陆路(铁路)口岸1个,陆路(公路)口岸6个,广西已有7个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基本覆盖了沿海、沿边、沿江口岸,能提供进口汽车整车、肉类、水果等16项功能。目前重庆市有7个口岸、10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场所,长江黄金水道、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欧班列(重庆)等国际物流通道可在重庆市这17个口岸或场所实现无缝贯通。
(2)物流节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北部湾港的主要物流节点为钦州港东站、防城港港站、沿海铁路货场、勒沟作业区专用线等。其中,钦州港东站位于距钦州港区直线距离2km,在港区后方建立大型集装箱场站,占地面积420 亩,设计年拆箱作业能力18万TEU。钦州港东站和防城港港站将作为渝桂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到达点,勒沟作业区专用线、沿海铁路货场可作为海铁联运作业场站。内陆港建设方面,北部湾港构建了南宁、玉林、桂林等广西区内无水港之外,还计划以四川自贡、辽宁营口、老挝万象、马来西亚关丹和汶莱等国内外无水港为平台,构建物流中心网络商圈。目前,南宁无水港已完成建设,玉林和桂林无水港已完成立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在重庆的主要物流节点为西部物流园、寸滩港、果园港、巴南公路物流基地、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庆铁路口岸所在地的西部物流园,整体规划面积为35.5km2,是一个依托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设立的内陆保税物流园区,区域内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则是全国规划建设18 个铁路物流中心站之一,为渝新欧国际铁路始发站。巴南公路物流基地是目前东盟物流公司经营的“东盟公路班车”的起点,控规总面积305km2[9]。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公路运输、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等。目前,上述各种运输方式已基本打通并进入常态化运营,实现了中南、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经济体的紧密衔接,在进一步促进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的同时,也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10]。
(1)公路运输通道。从重庆经广西陆路口岸通过公路运输到越南的公路跨境运输通道,已于2016年4月28 日由重庆公运东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以“五定”班车模式运营,现已实现常态化开行。班车从重庆巴南公路物流基地出发,经陆路至广西凭祥、东兴等口岸,然后通过跨境公路运达越南河口等东盟地区。根据中国广西与新加坡于2017年4月28日签署的关于渝桂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开通中国至中南半岛的公路货运直通车,形成由重庆经广西到新加坡的陆路通路。
(2)公水联运通道。重庆东盟公路班车于2016年4月首发,打通了重庆东盟公路班车公水联运通道。重庆东盟公路班车从巴南公路货源集散地的巴南公路物流基地出发,先通过陆路到达广西的防城港,然后经广西的防城港转海运至越南的胡志明市,全程行驶时间约6天左右。
(3)海铁联运方面。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已开通团结村-钦州港东站的国际海铁联运班列、成都国际铁路港首趟“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等。“渝黔桂新”南向铁海联运通道班列自2017年4月28日起开始试运行,于同年9月25日进入常态化运行,截至2017年10月底,已经开行43班。出口货物主要为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机电产品、家具、食品、化工用品、生活用纸等,进口货物主要为热带水果和海产品等,常态化运行后的总货值达到5 300万人民币。
根据海关数据,分析2016年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经南宁海关到东南亚的货种、货量及运输方式。
(1)各省市货源情况。以重庆和广西为例,广西自治区经南宁海关进出口东南亚的货物以农副产品、机电设备、矿产品、化工产品、金属及制品等为主,进出口货物相似性较高。运输方式均以水路和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重庆经南宁海关出口东南亚的货物以机电产品、化学制品、金属及其制品等为主,进口货物以水果、坚果、棉花等农产品为主。就运输方式而言,出口贸易90%以上的货运量由公路运输完成,其次为铁路运输,占比8.7%,水运仅占0.9%;进口货物基本上全部通过公路运输[11]。
(2)运输方式评估。就通道上各区域经南宁海关与东南亚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运输方式而言,陕西全部为公路运输;重庆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水路运输为辅;广西、四川、甘肃公路运输量与水路运输量相差较小;贵州、云南以水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具体而言,水路运输通道上,经南宁海关进出口东南亚的货物,主要来自广西,占比达81%,其次为云南、贵州和四川,占比分别为13%、4%、2%。公路运输通道上,经南宁海关进出口东南亚的货物,79%来源于广西,其次为重庆(12%)、四川(7%)和云南(2%),甘肃、陕西、贵州占比较少。铁路运输通道上,92%的货物来自广西,重庆、陕西、四川分别占比3%、3%、2%。
综上分析,目前除广西和云南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的省、直辖市(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贵州)尚未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上形成与东南亚国家货物的有效对流,货物进出口运输量悬殊大,以出口为主,出口商品以本省、直辖市支柱产业产品为主,进口商品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品等。广西、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产品相似性较高。就运输方式而言,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上,目前重庆与东南亚的贸易以公路运输为主,广西、四川、甘肃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运输以水运和公路运输为主,贵州、云南以水路运输为主。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覆盖和辐射的省市,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互联网+”物流建设快速推进[12]。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重庆、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陕西省平台正在规划建设中。在“单一窗口”建设方面,上述各省均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有效地推进了信息全面共享、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13]。
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背景下,各省积极推进金融业务发展建设,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14]。
(1)广西。广西自治区围绕国家对广西做出的“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定位,不断推进金融业发展与创新,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资金支持和外汇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建成了广西—东盟资金高速路;启动了人民币与越南盾区域银行间交易平台;形成了对东盟的人民币投融资循环圈。其次,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增资扩股力度,促进信贷合理适度增长,近三年累计增加广西金融机构可贷资金1 500 多亿元,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人民币成为广西跨境收支第一大币种。三是加大外汇管理简政放权力度,落实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个人本外币特许兑换、外汇资本金结汇管理改革等多项试点,为贸易投资节约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提高了效率,广西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贷款融资额在全国14个试点区域中位居前列。
(2)重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实施以来,重庆市推进内陆金融开放创新,推动跨境结算、跨境投融资、金融机构互设和金融要素市场互联互通,积极推动新加坡和重庆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全面合作,建设长江上游内陆金融开放试验区。在跨境融资通道建设方面,重庆帮助各类企业跨境融资累计超过40 亿美元,已基本建立跨境贷款和境外发债等支持重庆范围内企业的多样化跨境融资通道。2016年3月,重庆在重庆市范围内对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业务、企业赴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等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将进一步为中国境内资金打通海外投资渠道,充分带动重庆及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东南亚地区实现金融互通。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内容相关的文件(见表6)。
2002年11月4 日,中国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共同构建贸易区,加快互联互通,扩大合作。2015年11月,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签署了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将未来合作的十年定位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钻石十年”。
国家高度重视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开发,并且明确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区域作为“一带一路”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15]。2015年习总书记提出广西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2018年5月13 日,新通道铁海联运的陆海交汇门户和陆路干线的关键节点的广西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介会在新加坡举行。作为境外企业开拓新通道沿线特别是中国西部市场的重要支点的广西,近年来在推进新通道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表6 国家和地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
多式联运一直都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运输组织方式。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多式联运发展,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环境。
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8 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提出依托物流大通道,加快形成贯通内外的国家多式联运网络主骨架,优化多式联运分层、分类节点布局。优化内陆无水港节点布局,完善口岸服务功能[16]。
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于2017年4月19日联合印发《“十三五”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规划》。里面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铁水联运衔接,整合港区铁路、港口、航运等资源,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海箱上路、铁箱下水”,提高铁路集疏运比例。
重庆、广西积极构建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体系,《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开展空铁水联运,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物流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广西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通广西北部湾港至西南中南地区海铁联运的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拓展国际物流班线。
通关便利化对于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意义重大,我国在推进单一窗口建设、通关一体化、区域通关协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有效地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将直接有利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未来发展[17]。2017年7月,海关总署启动实施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18]。2017年8月,桂渝黔陇四地海关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重庆签署《关于支持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合作备忘录》,提出在关检合作方面,四地关检将加强海关、检验检疫及口岸相关部门“三互”协作,支持“单一窗口”实现省际互联互通;在检验检疫合作方面,桂渝黔陇四地检验检疫局将加强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建设;在海关合作方面,四地海关将协作推动区域内海关互联互通,全力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加快建成[19]。并将以此为契机,发展多式联运、推进通关便利化、降低运营成本,让新通道更加畅通、更加高效、更加经济,使新通道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连接东盟距离最短、时间最省、成本最低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在推进与东盟海关通关便利化程度方面,重庆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开展中新通关通检互认、原产地互认等相关政策创新试点。广西-东盟之间在4 个沿边口岸开展单一窗口试点,并与越南、马来西亚海关之间推行实施海关通关查验互任,中国与东盟海关衔接配合程度逐渐提升[20]。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主要辐射的省市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将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发展提供良好的腹地经济环境。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国内外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多样,产业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产业各不相同,产业互补性较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沿边地区与东南亚经贸往来更为密切,以此为契机,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呈现快速稳步扩大发展的格局。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初步形成了集公、铁、水、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内外干线公路基本实现联通,国内干线铁路能力基本满足需求,港口通过能力充裕,基本实现了国内重点辐射区域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口岸布局建设不断加快,枢纽不断完善,物流网络不断优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物流节点的服务能力、质量和效率将不断提升;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公路运输、公水联运和铁水联运等方式已基本打通并进入常态化运营,初步实现了中南、西南地区与东南亚经济体的紧密衔接。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各省市与东南亚国家货物运输以工业制成品和农副产品为主,运输方式多样化且以公路、铁路为主;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省市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互联网+”物流建设快速推进;沿线省市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金融业务初具规模,但辐射范围仍集中于几个主要省份。
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从面向东盟开放开发、多式联运、通关便利化方面,都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推进办法,有力的支撑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建设。
评估表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目前已经进入纵深推进的发展新阶段。在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信息平台、金融服务等领域蕴含着无限商机。对其发展现状的评估可以为未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政策调整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