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肖雄
体育教育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胜任体育教师工作的必经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意识、掌握职业素养的关键阶段。实习阶段,普遍只注重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单一,对新时期的体育实习生指导,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层面,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越显迫切,需注重对个人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养,拓宽学习领域,优化教育实习的各环节,进而让实习生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一、优化实习指导制
教育实习常采用一师一徒结对制,指导教师重点在教学上进行指导,包括备课环节的教案书写指导和授课环节的教法学法指導等,实习生跟随固定的指导教师学习,这种单一的指导模式,不能满足实习生的学习需要,限制了实习生个性化发展。集中指导制,作为一师一徒制的重要补充,让不同的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开设各种知识讲座、论坛,举行模课、说课、理论考试和基本功展示等活动,给实习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如,笔者学校在培养实习生过程中,除了一对一指导外,10名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每人负责一块理论或实践内容对实习生进行专门辅导,所有实习生均要求认真参加学习。优化后的指导制,以固定的一师一徒为主,集中指导为辅,不仅提高了实习指导力量,而且丰富了实习生学习内容,满足了实习生多元需求。
二、强化不可忽视的关键点
1.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教育实习是大学生形成职业意识的关键阶段,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体育教育事业,是否对体育教育充满信心和热情,将直接影响今后的择业。然而,职业意识在实习期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淡化,导致许多实习结束的大学生,对职业意识仍然迷茫。因此,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师职业意识,有助于实习生端正态度,明确目标,进行有效的实习。
树立正确体育职业意识,首先,要在实习初始阶段就要对实习生提出职业意识问题,并要求边实习边思考。其次,要让实习生正确认识体育学科特点和职业特点。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看到学生体质健康的点滴提升,看到学生身上体育精神的体现,切身感受体育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师职业虽然辛苦,常常要经受高温酷暑和数九寒天的考验,但是他们肩负培养学生体质健康和传承体育文化的职业使命,一切的艰辛都是幸福的,从而使其感受到体育教师职业的自豪感。最后,要及时帮助实习生排忧解惑。笔者曾经遇见女实习生上课被学生气哭,实习生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教师,为此,笔者与实习生进行了4个步骤的交流。
第1步,倾听诉说。充满情感地听,时而点头,表示理解,让实习生放松下来。第2步,提出观点。学会沟通、化解矛盾是教师职业的必修课,一次升级的冲突正是一次成长的契机,一个问题学生正是修炼的磨刀石,让实习生看到希望。第3步,提出方法。案例中,笔者告诉她,女生天生有个优势就是示弱,让她在下一次课的开始,柔弱且非常真诚地向学生说:“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被你们都气哭了,半天没缓过来,老师在这里实习,就是为了今后能当个好老师,你们认真投入课堂学习,我精心准备的课也就能上好了,你们要给我信心啊!”后来,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女实习生的课,实习生的顾虑自然消除了。第4步,激励斗志。教师是充满智慧的职业,教无定法,实习生切身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后,会不断激发探索新方法的动力。体育教师职业客观存在多种劣势,指导教师要及时与实习生沟通,他们遇见的挫折和委屈,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担忧,重树信心,共建美好愿望,进而职业意识就会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产生。
2.重视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能力是人的“软技能”的核心能力和基础能力。实习生普遍受学生欢迎,但同时遇到调皮学生和问题学生时,也感到束手无策,批评轻的无效果,批评重的造成学生反感,甚至产生矛盾,产生上述问题的较大一部分原因是师生的沟通没有达成一致,情感上产生距离造成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阶段是一个关键阶段,实习生角色转换势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还是其弱项。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要让实习生明白包括沟通能力在内的“软技能”对人发展的积极影响,而且是可以习得的。
沟通能力的培养,实习生可以在语言表达、沟通方式、学习倾听等方面进行锻炼。笔者学校对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上,首先,让实习生思想上重视,理论上学习。其次,通过学校举行的公开课评课活动,要求实习生认真倾听,敢于主动表达;通过有组织的说课活动,要求实习生敢于积极争辩;通过有组织的模拟上课活动,提高实习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学会赞美和正确批评,情感上学会拉近师生距离,融入学生。最后,布置任务,让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自行结对一名后进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软技能”水平。沟通有技巧,但能力培养没有捷径,也没有速成方法,需要不断反思,不断积累。
3.形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是实习期的核心内容,实习虽不是以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为直接目的,但在新时期,也不能以简单地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为目的。作为指导教师,要让实习生明确反思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反思不仅能激发实习生不断研究教材教法,掌握课堂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树立体育教学的信心。
笔者提出反思习惯培养的指导思想是允许实习生犯原则性以外的错误,让实习生在挫折中成长。具体的策略是:首先,指导教师在指导理论与实践问题时,不直接指出除了原则性错误外的不足之处,也不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不直接告诉实习生对与错,只给出一个思考的内容与方向,让实习生自己再思考再实践,以小结或课后反思形式呈现;其次,指导教师要求实习生汇报反思,指导教师此时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习的态度与实习生共同探讨反思中的问题,向实习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实习生每一次反思中的进步提出表扬与鼓励;最后,指导教师向实习生提出希望,反思最核心的特征是思考,养成反思习惯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具备一定水平的反思能力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如,笔者在指导实习生书写教案时,发现实习生把教学目标写成了学习目标,笔者只提出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这2个名词,让实习生自己翻阅资料去思考其联系与区别,然后要求重新修改目标。案例中,笔者没有教实习生任何的知识,但实习生却在思考,在思考中明确概念,并对过去的错误认知有了清晰的认识。指导教师要避免实施家长制的指导,直接纠错的效果是显著,但对人的反思能力培养是低效的,要给实习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成长的时间。
三、优化评价方式
实习评价,是对实习生从事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高校的培养水平和实习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目前,对实习生的评价往往只是通过导师小组对实习生最后一节评议课来评价一个实习生是否优秀与良好,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和时代要求,优化传统评价方式显得必要。笔者制订并实施的实习生评价体系(表1),是根据国际通行的“人才学”理论,结合学科特点与实际情况设定评价因素,采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根据信息源的影响力和可靠程度不同,给出不同的权重,并且涉及多阶段的评价。通过综合的评价,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实习生的综合水平。
四、优化实习反馈
实习的主体是实习生,对主体产生作用的是指导教师和高校,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从当前实习情况看,实习结束就是工作结束,较少有相互反馈,即使有反馈也是零星的,或者是单向的,无法达成共识,较难推动日后实习工作进一步发展,因此,优化现有反馈制度,建立三方双向反馈制度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完整的反馈制度包括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指导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反馈,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反馈。
指导教师要从实习生反馈中,去了解实习生对体育教育的职业态度,了解实习生在实习期的所获所得,了解实习生的期望;要从高校的反馈中,通过横向比较各实习点的情况,对本实习点作一个实习总体情况的基本判断,不断修正实习方案,促进今后的实习工作进一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高校要从实习指导教师反馈中,根据课程情况,有针对性地丰富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尽量与一线中小学教学保持一致性;要从实习生的反馈中,去评价实习单位的水平,去横向比较各实习点的差异,并对今后指导实习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实习生要从指导教师的评价中,认可自身闪光点,重视自身的不足与短板;要从高校的反馈中,认真总结实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