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蓬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这个独特的圈层而独立存在。人类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在居住环境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心理诉求一直在战胜自然与顺应自然的对立统一中徘徊。中国古代用了两个非常物质的词汇来描述居住环境:一个是“风”,一个是“水”。“风水”这个概念源自郭璞的《葬经》,叫做“气”乘风而散,界水而止,迎“生气”取“旺气”是“风水”这一概念的终端愿景,包含现代所说的有形、无形、人文、自然、抽象、具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水”做以下简单的描述:
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生态环境,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通常渗透了神秘的风水文化观念,因而常常遮蔽了其合理的人文与科学内涵,掩盖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淡化了朴素的居住理念。
在人居环境的创造中,常常表现出“以己度物”的情感倾向,强调住宅与主人之间的“物我同一”和“同情同构”。认为自然界的山形水势,一草一木,都与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好的风水意味着必然带来好的前景,坏的地理就预示着不详的兆头,甚至住宅环境中某一物的存毁也关乎房主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和情感。
当文明社会兴起后,中国人就开始把这些经验整理起来,记入典籍。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就有了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古代的中国人便懂得建设城市应考虑到环境。我们的祖先知道,水可以在地下运行,地上水和地下水以及地下水本身之间是相通的。把自然作为一个总体来认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中国人较早就形成了水土这一统一的地质环境的概念,对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并能发展起来,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很重视水土对人的生活的影响,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在《管子》中已认识到,土壤的性质,地下水的质量和埋藏深度等条件,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土对人的生活影响之大,给了古代中国人以深刻的印象,以致认为它不仅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还对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管子》中讲了若干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的特点,结论是都与那里的水有关。
李四光后来用现代科学作出分析:“山路崎岖,往来行旅必要费许多的精力,且山上的气候在往比平原的气候变更较为剧烈,所以山居的人民往往体力较大,并且富于坚忍耐劳之性。”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把这些自然条件作为根本原因。
无独有偶,与《管子》年代相近的西方人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公元前337年)著有《论空气、水和环境》的文章,许多观点与古代中国的环境地质观点相似或简直一样,他也重视水和地面形态还有气候对人的体质以及精神世界的影响。
因此,古代中国出现的把自然与人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认识的思想,有其可取之处,按照这种思想,比较不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如能把中国古代早就出现的一些地质思想发掘出来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会产生出很有意义的成果。中国的古代典籍,可谓浩若烟海,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去发掘这个历史宝库,那将是对人类莫大的贡献。
虽然我们对中国古代住宅的建筑观念进行了粗线条勾勒,但当我们以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审美关系来审视它时,则发现其中蕴涵了难得的生态美内核。其生态美表现为生命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和参与之美。人对于生态美的体验是与该生态系统密切相联的,以此来观照中国古代住宅的建筑观念,我们发现,它在许多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人追求人与自然一体和谐、诗意栖居的生态美愿景。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曾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因此古人十分重视和谐居住环境的营造,其居住和当时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达到完美的结合。居所是物质生活的载体,还是精神审美的载体,在人居环境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单体及室内外环境设计中都充满了生态精神。
住宅建筑作为一门实用艺术,无疑应在满足人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无论欧洲的哥特式建筑理念,还是古巴比伦的土台建筑神韵,抑或日本的唐式建筑精神,莫不如此。然而,中国古代住宅建筑经验何以把人与自然一体和谐、生态智慧与诗情画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呢?又是如何建立朴素的生态宜居观呢?我以为这跟东方文化掌握世界的独特审美方式密不可分。
早在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形成了一套“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类生态理论体系,包括道理(即自然规律,如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中国封建社会正是靠着对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靠着物质循环再生、社会协调共生和自我调节的生态观,维持着3000年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成了独特的华夏文明。中国“风水学”也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一类的宇宙图式来规划经营宅居环境,表征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的信仰,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性格和基本精神。“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当然不在话下,无论城市里集中的或是散布于田园中的房舍,都常常显现出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节气、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无数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着: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思想各有千秋。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20世纪80年后,陆续出现了多种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新都市主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环境共建意识得到极大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意识得到全球的共识。但全球范围的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居环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关注的焦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总书记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座谈会上,村干部介绍了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然后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习总书记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十年后的2015年3月24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中央文件,成为指导中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也是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具象。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迄今为止,人类为居住环境所做出的许多努力都集中于解决恶劣的地理条件给我们提出的难题,中国人利用祖先传承下来的“风水”理论在几千年的时空中同大自然做了很多有益的交流,堪称典范的是北京的紫禁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风水流派在这里都会找到理论的根据与实践的最佳模板。西方建筑学家皮埃尔洛蒂这样评价:“我们欧洲的都城里没有哪一座宫殿设计规划得如此雄伟壮观,更无法像紫禁城那样流露出皇帝的威严”。不仅如此,紫禁城还做为城市宜居的地标式建筑屹立在跨越古今的世界建筑奇迹之林中!
然而,对于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是否传承并发扬了她的辉煌?现实非常遗憾,一座座庞大密集的“城市石林”以惊人的速度耸立起来,对于自然的过度索求与西式建筑模式的浸润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建筑模式,以至于走向了中国人一直信奉的“天人合一”的反面,城市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地摆在了世人的面前,大学里建筑师的培养已经完全西化,“风水”一词停留在一些家装设计师的口头,以满足人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流淌在血液里的对于环境宜居的心理慰藉。而真正的风水概念与风水理论却时刻要与游走于社会的众多的江湖术士做艰难并尴尬的PK。
无独有偶,西方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我国早很多年,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牵动的巨大的社会生产能力,已经接近可以穷尽某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地步。因此城市宜居、生态平衡等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当人类高度的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地带来了不堪设想的后果之后,人类终于幡然猛醒,不断寻找着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城市生态的关注,当代各国专家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论贡献与有益的实践,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国业界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这种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是动态的,即不断发展、补充、纠正而得以不断丰富的。
窃以为对城市宜居的研究,应把古老的中国“风水”理论推到中流砥柱的位置上来。其原因为:
1.人类生产过程中和狂热消费过程中释放出的负能流——废水、废气、废渣、核污染等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从整体上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地表损毁、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人类生存环境价值的降低等,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风水理论的终端从本源上是“藏风聚气”,此“气”为天地之元气,是自然界再生循环体系的“本气”,中国风水理论向来注重时空交汇点的暗能量吸收方法,特别在“玄空”风水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风水这一古老的东方文明面对现今的诺亚方舟驶向何方的问题做了几千年的准备。
2.随着服务设施信息化发展,宽带网、电子保安设备等进入了社区并逐步普及。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设施,虽然便利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关于磁场、辐射、采光、通风等自然能量的人文关怀还远远不能满足“天人合一”的诉求。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像以往一样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利用机械和物质的手段去解决已经成为不可能。但古老的中国风水却可以独辟一条柳暗花明之路,几千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时空秘笈,只是需要我们有效甄选就可以峰回路转。
如今,我国正在向城镇化国家大踏步前进,截至2018年末全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9.58%。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口和关键时刻。处理得当,城市就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留下许多城镇化后遗症。 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尤其紧缺,居住向空中发展势在必然。因此,应尽快集中最优秀的建筑学家、设计师、建材研发与制造者、风水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探索人共同来研究生态宜居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期达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理论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初步诠释!
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带来和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应当有足够清醒的头脑去注意、研究和防范。我们祖先宝贵的遗产好不容易传到我们这一代,千万不要断送在我们的手上,更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预支和透支子孙万代的幸福。大自然的生命力和人的生命力融为一体就是大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是美丽家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走向美好未来的明智选择。时代在变化,追求绿色发展乃当务之急。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未来发展负责。习总书记谈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吸取先人一切有益的经验,寻求代价最小效果最好的生存智慧应对环境危机,需要西学,也需要中学,不论西方智慧或者东方智慧,都是人类共享的智慧。然则,形式绝非本源,真正达到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天人合一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