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丹探索中寻求本真

2019-07-17 07:02:47王璐
投资北京 2019年6期
关键词:心象青绿画展

王璐

2019年4月,为期两周的美女画家张译丹“心象如水”主题画展在北京恭王府圆满落幕。自II月9日开幕到现在,张译丹的画展吸引了不少书画界的名人、精英和全国书画爱好者们前来观看,而且这次画展上的很多作品还受到了书画艺术大师们的称赞。

心象如水

这次在北京举办“心象如水”主题画展,张译丹自己也说:“好像是给领导、老师、同事和家人提交的一份答卷,也是对自己一种激励和交待。”从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到“都市心象”系列作品的应运而生,张译丹一直在探索中寻求艺术的本真,她说:“这是一个心灵上沉淀的过程,研究八大山水画更多的是思考,现在是把这个思考付诸到实践。”

张译丹“心象如水”主题画展在北京开展期间,社会各界好评不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这物欲横流、生活节奏疾速的大都市里,那心中的浮华与焦虑无法避免,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像张译丹这样关注大都市人群的画家,不仅仅是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带来对时代的思考和观察。

从宋元遗风到当代绘画,张译丹以其反复的探索,建构了当代工笔艺术的新概念与新思维。在她的作品中,当代人的迷茫、彷徨,总是若不经意地周游于唯美的超现实山水间;而记忆之光下的莲花、山水符号,则若隐若现地弥散出救赎的意义。

实中求虚

在创作上,张译丹秉持融西人中,融古人今而自成一体的理念,勤耕不辍,逐渐形成幽澹天然,古厚而怆怏的超现实风格。其工笔人物师从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画院院长唐勇力先生,在乃师的指导下,她以都市人物、藏民族形象为题材,将细致工整的描绘和严谨准确的造型以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画中主角的神态无不是在沉思,或带有一些迷惘或困惑。如《惑》中屋内的女孩与屋外的青年男女在视觉上形成一种对角,女孩眼光中的疑惑与屋外男女的不安形成一种联系,使人从中感味到无限深意。《心·影>描绘了一只正在飞舞的小鸟,而在屏风的框架内外隐约可见着另一只鸟的身影,画家似乎在这里将实的鸟与虚的鸟做了某种象征性的安排,身在此,心已远,幻变的空间,充溢着变幻莫测的心灵。于实中求虚,在现实场景中融人心象的变幻,将观者带进一个飘忽不定的异度空间,一个令人心灵安静的静谧世界。

都市心象

作为年轻的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张译丹潜心研究八大山人山水画到她的绘画创作,很好的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她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又加以大胆的延展创新,才孕育了“都市心象”系列的画作。对于都市人群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之深邃,令人赞叹不已,独辟蹊径的创作方式也获得了书画界前辈们的肯定与赞赏。

作为一个都市人,张译丹熟悉当代都市青年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在努力深究其背后的原凶。作为一个画家,她创作了都市心象系列作品,用超现实的构成手法,营造心象的幻化空间,用画笔在其上描绘出在她心里投射的都市的影像。她笔下的人物,诠释了都市生活里的众生百态:他们或在钢玻璃般的墙壁里渴望着窗外的自由;或疲于应付都市生活里的种种压力;或是独自一人黯然神伤逝去的青春岁月……儿童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青年用茫然的眼神传递着心里的不安和困惑,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只有淡淡的、灰灰的、感伤的情绪弥漫在她的画中,让观者沉思、动容。

无影之光

张译丹好像在延续着风景画的传统,她的水墨画颇有五代或者宋朝画作的遗风。石涛所提到的构筑国画的所有基本要素(水要流动,“海有吞吐”,“海之激笑”,水之灵韵,“山有潜伏”,“山有重峦叠嶂”,树有“参差高下”,“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都时不时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当然,不出意料的是,在这些元素之问,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云雾的,对于云雾石涛运用了至少五个词(气、烟、云、雾、蜃)。张译丹在她的水墨画里,运用无影之光,将云雾的每一形态下的这些元素都有节奏地表現出了,实现了王维称之为“破”的手法,所谓:万物即现,同时不见,或上或下,仅一方可见,若为一屋,则仅见其屋顶或一段墙,若为远山,则只见一半……。她在自己的画作中就是这样表现的,比如2015年的<早秋听瀑》,几乎是对王翚和髡残笔下”秋景”的援引,在《晨雾破晓寒》(2015)中,有从一片乳白色的雾霭里隐隐露出的屋顶,以及《洒空深山静》(2016)中,云雾缭绕的红房子,和前景的枝干上呼之欲出的红柿予。当然在有些水墨画中,云也掩断了山林和岩石那生动、鲜亮、几乎在呐喊的色彩。但是张译丹这么做,反而更加衬托了那种寂静的、更加强烈的呼喊,突出了她画作中更加动人的元素:清亮高远的天空,在灰色及赭石色中渐渐淡去,带着几道浅浅的蓝色纹理,那就是中国画中几乎隐身不见的无云的天空,在这样的天空里,如格罗斯泰斯特所言,我们要找到光的第一个造物,第一个有形体。

激荡的产物

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绘画始终处在传统当代、全球化地城性、先锋…保守的紧张运动中,由此供养出一个“悖论反思”的领地。在“悖论反思”中超越被世俗意识所困扰的昏暗状态,在不同价值的对冲中寻找自己的艺术路径,成为当代画家的宿命与抉择,张译丹的绘画亦如此。

阿甘本曾高度评价张译丹:准确地讲,她的绘画是西学启蒙与传统思潮相互激荡的产物。以反思为基石,张译丹不仅确立了复兴、重构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的目标,而且自如地掌握了中国画创作的枢机:以萧然清远之心映照万物,灵台光明朗照,则万物含生而浩荡不蝎。她的早期青绿山水,遥承唐宋坠绪,画面多冈峦平缓,溪水清澈,其间民居错落,黛瓦粉墙,水湄蘅皋,多有板桥通连。其境界,有遗世独立之意趣;又如蓬莱仙境,发嘘风漱雪之神韵。作于2014年的《松悟》是新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作。乳白色雾霭的掩映中,群峰参差逶迤,山石的翠绿、淡紫在褐灰色调子中闪烁不已,影落烟回中,隐见群松内蕴的傲然精神,似能聆听到游丝般穿越万木的细腻的灵魂之声。同样作于2014年的《芳汀水岸有隐庐》则在7米多的长卷上,以怪石、走泉、水汀、深潭、花草、细瀑构成悠游回环之势,并有嘉木数株,叠覆于其间。在那里,依稀可见水径回转、杳霭连绵,蓬勃生发出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还有妖娆舞动的风之灵……

以凝神观照超验世界为轴心,在记忆、幻觉层面上建构形而上的叙事体系,始终是张译丹绘画的旨归。这一理念,规约并促成了张译丹近期创作风格的突变——这是一次包括图像、语言、叙事逻辑在内的颠覆性重构:幽冥调子在缓慢地弥散中统治了画面,光在其深处孕育并向世界散播,直至在每一个事物上驻足。如巴塔耶所说:“唯有绝对的幽冥才类似于光亮”。幽冥与光,这两个既对立又互生的喻体,极大地撑开了隐喻的空间,成功地唤醒了那些不可见之物:流光徘徊中悬置的圣莲,犹如白日梦般凝思的少女,迷离空漾的青绿,在幽冥中飞舞的花雨和粒粒光斑……那里是虚幻的不可抵达之境,但对于智慧的心灵而言,却比通过视觉所获得的任何表象都更为真实。

无论工笔人物还是青绿山水,还是水墨山水,张译卅的画中都会给人如揽翠微,如闻清籁之感。她对多门类艺术形式的敏感,为她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创作道路;而她温厚冷静的创作心态和丰厚的理论积淀,也造就了其作品的清雅细致风格和意味隽永的品质。希望画家张译丹的艺术之路常青,也希望她能够创作出更多值得思考和反思、富有时代意义的画作。

猜你喜欢
心象青绿画展
《临〈青绿〉》
青绿人家
心声歌刊(2022年5期)2022-12-18 02:32:54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人民交通(2022年22期)2022-12-02 06:46:32
卡通画展
童话世界(2020年32期)2020-12-25 02:59:18
论意思、意义与意象
江汉论坛(2020年3期)2020-05-19 15:15:05
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心象”分析
参花(下)(2019年9期)2019-10-09 13:41:22
『六一』画展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42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紫禁城(2017年9期)2018-01-03 01:30:54
小小画展
童话世界(2016年35期)2017-01-11 07:54:52
奇妙画展暗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