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
(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5)
近年来,城市交通日益拥堵,为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引导城市组团式的空间发展布局,国内外大部分城市都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理念,将轨道交通和中运量交通作为骨干,地面常规公交为主体,并付诸行动。
轨道交通本身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可控性强、绿色无污染,主要承担城市内长距离的交通出行,其特征决定了轨道交通在线网密度、站点设置上无法和常规公交相比。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服务范围仅有600米,覆盖范围有限,在此情况下,围绕轨道车站设置配套接驳设施,扩大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轨道车站有367座,公交中途站2.2万个(图1),每年根据客流需求进行200余条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公交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目前,全市轨交站点50米范围有公交站点服务的比率为73%,轨交站点100米范围的服务比率为86%(图2)。
图1 全市轨道和公交站点分布图
图2 轨道交通与公交衔接情况
(1)配套设施在不同区域差别化特征不明显。上海不同区域的社区人口构成、用地结构、已有公交服务水平不尽相同,以致居民的出行需求不一。同时受生活习性影响,同一区域、不同时段居民的出行需求也有所变化。然而在现状调研中,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的配套衔接方式主要依据用地空间进行设置,对乘客出行需求的差异性未进行深入分析。
在设施配套上应体现服务的针对性,既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又可以杜绝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
(2)多方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配套设施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扩大轨道的受益群体,在操作过程中涉及规土部门、运营公司(申通、巴士、出租车公司)和居民等多个利益群体,需要统筹考虑、一体化设计,兼顾多方的诉求。
(3)配套设施之间的信息化交叉服务仍需完善。目前上海交通APP种类较多,涉及公交、地铁、停车等多个领域,但各个模块之间存在壁垒,缺乏统一的、服务全交通行业的综合平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完善。
(1)中心城区客流密集的轨道站点。中心区发展较为成熟,轨道线网和站点密度大,配套设施重点关注便捷、舒适、宜人的步行衔接设施。如上海人民广场站为市中心三线换乘轨道站,周边人口密集、地块开发强度高,轨道车站出入口与周边地块的物业建筑实现连通,利用地下通道快捷到达地铁车站。在西藏南路设置有天桥设施,消除城市干道对慢行的干扰。同时,为加强轨道站点的可辨识性,在公园、商场、人行步道上均设置有地铁出入口的指引标志牌。
(2)外围新开发区的轨道站点。外围新开发区的轨道站点主要为支撑引导城市的发展作用,为扩展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借助公交、私家车、非机动车等交通工具实现与轨道交通接驳,扩大轨道交通站点的直接服务范围,为轨道交通培育客流。配套设施的重点应关注各类交通设施的合理设置,布设公交站场、小汽车停车场(P+R)等接驳设施。
如香港屯的门站是港铁西铁线新界端的终点站,可以换乘轻轨、巴士、停车场,并能实现无缝联系,各种方式之间的接驳在设计阶段已进行统筹考虑,通过便捷的诱导标志标牌和完善的步行通道引至换乘地。在票价的制定上,西铁、轻轨和九铁接驳巴士之间可实现免费转乘。
(3)与对外交通设施相衔接的轨道站点。与机场、铁路、公路客运站结合设置的站点,枢纽功能定位为内外交通功能转换,轨道车站为对外设施提供客流的汇集和疏解。如上海虹桥枢纽,枢纽内同时布设虹桥国际机场、虹桥高铁站、虹桥客运站等对外交通设施,是上海重要的市级枢纽之一。
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轨道交通系统从东侧虹桥机场航站楼前面广场开始,西至西广场西面SN2路下方。它连接终端大楼、东交通中心、高速铁路和底层的西交通中心,并在地下一楼形成与枢纽其他交通方式相适应的大型人行通道。枢纽内设有连续明确的指引标志,各个方向的客流清晰有序。
(1)高效一体化的地面公共交通网络。结合轨道交通走向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通过延长、截断、改线、取消等手段,以确保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
(2)统一、醒目的出租车候客设施。结合轨道车站、公交中途站设置统一的、醒目的出租车标志牌以及上下车区域和候客区域,并结合道路施工实施;营业站或候客站若结合交通枢纽综合设置,应在枢纽内部预留用地;在中心区范围内,城市发展较为成熟,但在用地条件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可考虑在站点附近设置扬招点代替。
(3)舒适、安全、以人为本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轨道站点周边的步行环境,完善步行通道、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改善轨道站点周边步行出行环境,通过设置步行通道、行人过街设施、风雨连廊等,加强行人与轨道交通、公交车站之间的便捷联系。
(4)便捷、安全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结合轨道站周边用地和桥下空间,在靠近车站出入口附近集中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共享单车停放点,同时加强对停车点的管理,提高自行车设施接驳的服务水平,吸引中短途出行者使用非机动车换乘。
(5)规模合理的P+R停车换乘系统。通过在外围居住组团地铁站附近设置“P+R”停车设施,截留进入中心城的机动车规模,在“P+R”设施收费上应与轨道交通票价衔接,以相对优惠和低廉的停车收费政策吸引小汽车使用者进行车辆停放。
(6)实用的语言指示系统。语言指示系统是保证乘客顺利完成上述方式换乘的重要条件,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套设施、公共场所出入口的信息导向系统,为乘客提供详尽实用的指引信息,提升出行体验度。
(7)落实交通设施用地。轨道车站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周边用地聚集性开发,由于发展需要,外围地区的开发一般先于轨道交通建设,因此开发时应以轨道车站远期的集散客流规模为依据,保证充足的客流集散空间。
上海2035总规提出发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其中的轨道交通分为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层次。未来的上海轨道全面成网,为做好配套衔接,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本文在借鉴国内其他城市轨道接驳配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如下:
2.3.1 打造“轨交-公交-慢行”一张网,实现三网融合
(1)根据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上海将形成以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网络,地面公交、出租车、慢行主要为轨道交通提供客流的汇集和疏解。为提升公共交通整体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从居民出行的全过程链出发,在网络、设施、运营三个层面推动三网融合。
(2)网络融合:充分利用轨道网和地面公交网之间的优势,形成相互补充的一张网,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
(3)设施融合:以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为圆心,在50-100米范围内布设公交、非机动车、出租车等各类接驳设施,形成小型枢纽,方便各种方式之间的快速衔接。
(4)服务融合:在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各方式之间做好运营时间、信息服务等的衔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2.3.2 进行枢纽功能分级,提供差别化配套衔接
轨道交通配套设施是为提高轨道交通覆盖范围设置的,满足各类交通方式接驳的运营场地,其功能以客流的集散为主,兼顾车辆的停靠。
根据配套设施的规模和等级,轨道交通与接驳方式形成的枢纽站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1)交通枢纽站。该站多位于对外交通出入口和城市CBD地区,吸引范围广。枢纽内布设多种交通方式,相互之间可以衔接转换,客流以换乘、集散和中转交通功能为主。枢纽周边一般以高强度的商业、办公开发为主,在用地上应提供充足的接驳设施和客流转换空间,有条件的站点可进行一定规模的上盖开发。
与对外交通衔接的枢纽内应当以机动化方式的设置为主,主要包括地面公交、出租车、机动车停车;与城市副中心、CBD衔接的枢纽注重与周边建筑的统一协调,在衔接方式上侧重慢行。
(2)组团中心站。位于城市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以车站为中心,周边用地以公建+居住等混合用地为主,打造出行方便、有吸引力的组团中心。应提供充足的接驳设施服务乘客的出行,有条件的站点可以进行一定规模的上盖开发。
车站出入口100米范围内应考虑地面公交、出租车、机动车停车和非机动车等主要换乘方式的设置,其中地面公交可采用首发线和过境线相结合的方式提供服务。
(3)一般换乘站。位于城市普通发展区域,重点保障慢行交通的便捷性,车站周边主要以居住区为主。注重慢行品质的提升,站点周边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
该类型站点日均换乘客流的规模较小,换乘方式以地面公交和非机动车为主,其中地面公交主要以过境线的方式提供服务。
2.3.3 完善信息服务和语言指示标志,提升全过程出行体验
在轨道车站出入口和衔接配套设施之间设置指引标志、步行连廊、彩色路面,既提高了换乘方式之间的可辨识性,又提升了步行过程中的体验。在轨道交通车站内部标识出入口与配套设施的位置关系,同时动态更新出入口附近公交线路的信息。
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交通设施的设置是否合理,对轨道交通骨干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为保证配套设施的落地性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高品质,还应做好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落实轨道车站配套设施所需用地,在规划阶段做好预留;明确轨道车站配套衔接设施的建设主体,确保轨道车站出入口和配套设施之间的有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