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有媒体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王洼镇中心学校获当地企业捐赠,但该企业捐赠的校服却被印上了其生产的枸杞品牌名称———百瑞源。此事曝光并引发舆论争议后,涉事校服已经全部回收调换,涉事的宁夏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惭愧,认为本来想做一件好事,结果没做好。
时事鲜评
虽然这批校服源于无偿爱心捐赠,性质不同于一般的付费广告,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背负着枸杞商标的校服,这份尴尬既是属于学生们的,也是属于捐赠人的———前者在没有选择的前提下,变成了“移动广告牌”;而后者虽能自己做主,却以一种最不明智的方式追求所謂的“公益回报”。
慈善行为只有同时给捐赠人和受赠人都带来“福利”才是最理想的结果。企业给学校捐赠校服,不是不可以追求回报,也并不是不可以进行品牌营销,关键还是掌握分寸和技巧。将商标印在校服上,未免简单粗暴。
长期以来,涉及学校的爱心捐赠,其实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捐赠人“利益实现”的问题。对于大额捐资助学,往往以冠名的形式作为“回报”,比如:冠名学校,冠名图书馆等。但对于小额捐赠、实物捐赠等,校方“回报”捐赠人的成熟办法不多,这客观上限制了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慈善热情。
“爱心校服”效果不好,很难完全归咎于相关公司太功利,还应该从整个慈善文化、募捐运作机制上找寻问题。学校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方案”,便不能激励更多的爱心企业慷慨解囊,由此导致慈善“源流萎缩”,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可是,一旦为了慈善“开源”而不顾体面、抛弃底线,那么“慈善”就失去意义、扭曲异变了。
“校服背后印枸杞”,无疑是一次极其糟糕的尝试。以失败的个案为戒,重申爱心捐赠的道德伦理底线,探索恰当、操作性强的捐赠人利益实现方式,才能推动慈善事业更健康发展。
选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