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筠 殷思纯
HBV感染可引起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2],这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预后欠佳,死亡率高,往往需通过肝移植延长生存时间[3]。本研究旨在明确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以改善患者预后。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HBV相关ACLF器官衰竭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HBV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龄30~74岁,平均(56.29±15.35)岁;体质指数(18~27)kg/m2,平均(23.42±2.58)kg/m2;HBV病程1~13年,平均(6.53±3.21)年。对照组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龄28~75岁,平均(54.82±13.96)岁;体质指数(18~26)kg/m2,平均(23.37±2.53)kg/m2;HBV病程1~14年,平均(6.47±3.18)年。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纳入标准:(1)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的相关标准,经血清学检查提示HBV DNA或HBsAg呈阳性;(2)入院前3个月内无抗病毒治疗史;(3)研究组出现ACLF器官衰竭,对照组未见ACLF器官衰竭;(4)病例资料齐全;(5)精神状态正常;(6)知情同意。
(二)排除标准:(1)因药物等所致肝损害;(2)肾、肺、心、脑等脏器重度损害;(3)恶性肿瘤;(4)结核病、甲亢、代谢性疾病。
(一)研究方法:收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乙肝家族史、腹水、白细胞计数、肝性脑病、血小板计数、持续低钠、白蛋白、血肌酐、总胆红素、肝功能分级、乙肝肝硬化、感染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
(二)抗病毒治疗与预后分析:抗病毒方案为每次取0.5 mg恩替卡韦口服,1次/d。记录研究组3个月内的预后情况,预后评价标准:参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4]评估,临床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总胆红素不超过25 μmol/L,谷草转氨酶不超过60 U/L;临床改善:症状有所缓解,肝功能改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较治疗前下降超过5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将临床治愈、临床改善视为预后良好,将无效或死亡者作为预后不良。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占比分别为46.67%、65.56%、58.89%、35.56%、41.11%,均高于对照组的24.44%、42.22%、35.56%、11.11%、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各变量进行量化赋值,见表2。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将年龄、病程、白细胞计数、Child肝功能分级、乙肝肝硬化纳入模型,结果提示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是HBV并ACLF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1 ACLF器官衰竭与临床特征的关系[n(%)]
表2 量化赋值表
表3 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组经治疗后,有53例预后良好,占58.89%,有37例预后不良,占41.11%。预后良好组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占比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本研究发现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与年龄、病程、白细胞计数、Child肝功能分级、乙肝肝硬化相关,临床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可将上述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内,便于给予针对性治疗。研究表明随着人年龄增长,机体脏器功能越来越弱,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言,其已出现肝功能损害,再加上受年龄影响,机体免疫能力减弱,肝功能损害更明显[5]。在本次研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CLF器官衰竭的风险更高,且这类患者预后普遍欠佳,进一步证实年龄是导致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且对预后影响非常大。病程也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病程≥6年的患者更易发生ACLF器官衰竭,且预后越差,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展越重,肝功能损害也更严重,导致并发症风险增高,预后不理想。
白细胞计数下降在乙型肝炎者中比较常见,且患者伴有肝功能亢进、脾大等表现[6]。本研究发现当白细胞计数<5.73×109/L时,患者的ACLF器官衰竭发生风险越高,预后越差。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提示白细胞计数越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越高,也证实白细胞计数对肝脏损害影响较大[7],与本研究结论基本符合。Child肝功能分级在评价肝损害中较常见,分级越高提示肝损害越重[8]。在本研究中,Child肝功能C级患者的ACLF器官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B级,且患者预后普遍欠佳,表明肝功能损害越重,则与之相关的并发症风险越高,预后越差。
乙肝肝硬化是慢性进行性肝病,早期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门脉高压、肝损害等表现,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构成威胁[9-10]。本研究提示有肝硬化的患者ACLF器官衰竭发生率高于无肝硬化患者,且对患者预后影响非常大。为了改善预后,临床必需充分考虑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证实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发生主要受年龄、病程、白细胞计数、Child肝功能分级、乙肝肝硬化的影响,通过建立危险因素模型,能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预测,便于提前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因研究经费、研究时间有限,导致样本量少,笔者日后将扩大样本量对此进一步证实。
表4 研究组的预后情况分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