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埙的文化意义

2019-07-10 04:28:23陈汐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传承

陈汐

[摘要]中国埙是我国境内发现的我国特有的古时期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埙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被时代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埙及中国埙的发展脉络、阐述了中国埙的文化意义,并针对中国埙在当代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国埙;文化传承;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43-03

中国埙是产生于石器时代的古老乐器,其产生之日起就被应用于传递信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埙在古代封建社会发展成一种祭祀乐器和独奏乐器。20世纪初,我国开始兴起复兴古风热潮,人们纷纷开始复兴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埙就是所复兴的乐器之一。到了本世纪,音乐所承载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其艺术性,它被时代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埙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瑰宝,在新的时代也应该被赋予全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中国埙介绍

中国埙是一种闭口型吹奏乐器,空心球为乐器主体,其正上方有一个吹孔,正面背面有若干按孔,可以演奏调式音阶。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原始人们在追赶野兽时抛掷石流星以击打猎物,有的空心的石流星在抛掷过程中发出声响,人们觉得有趣便制成了吹奏乐器埙。埙最开始由土制成,后经不断发展,制作材料多样起来。目前已应用于埙的制作材料有石头、陶泥、瓷、骨头、竹子、玉、木头等[1]。同时埙的工艺也越来越成熟,其形状不仅仅局限于原始石流星的形状,而是越来越美观且多样化。常见的形状有梨形、牛头形、葫芦形、卵形和管形等。

二、中国埙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埙作为一种原始乐器,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可以吹奏美妙的音乐以外,它还具有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媒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一)中国埙的起源及发展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偶然发现了埙,制成乐器。后来发展到商周时期,由于商代崇尚巫文化,祭祀活动需要歌舞的配乐,埙因其音色忧伤、悲凉、婉转可以更加衬托祭祀活动中天神交流的神秘气氛、增加活动中的庄重感得以在祭祀活动中应用,作为重要的祭祀音乐伴奏乐器。

发展到了周代,宫廷雅乐盛行,埙不仅仅拘泥于祭祀音乐伴奏,而是发展成为演奏我国雅乐的重要奏乐器之一。当时我国的八音分类法已产生,埙作为“八音”之一的“土音”之首,其柔和的音色在整个乐队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谐商低音的作用。因此,被应用于宫廷歌舞表演、房中乐表演及一些祭祀活动中。

到了秦汉时期,埙主要在宫廷音乐中使用,鲜少出现在民间。此时,埙发展成为颂埙和雅埙两种不同音色、不同大小的乐器,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用以表达古代文人“和”的音乐理念。后至汉代,汉乐府兴起,使得当时文风盛行,诗歌和音乐同时得以发展。由于当时清商乐盛行,埙作为乐府乐器主要演奏汉乐府里的清商乐曲调。汉代以后,埙发展缓慢,长久以

[FL(!@%(0,0,0,60)K2]来没有大的改革和突破。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主要服务于宫廷表演。伴随着我国打开西域之路,宫廷歌舞音乐越来越丰富,本土传统乐器和外来乐器多种多样,大部分无论从音域、演奏技巧上来说都比埙更加成熟;从音色上来说,埙的音色凄凉婉转,而唐汉宫廷音乐多华丽欢快,埙在当时无法适应宫廷音乐的气息;从乐器的音响效果来说,埙的音量偏小,在乐队之中只能起到填充中音,平衡音响的作用。因此,当时埙只是少量加置于宫廷雅乐之中,没有受到重视[2]。由此,埙因其自身局限,在宋代以后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濒临失传的危险。

到了清代,埙文化的传承几乎已经中断,当时推崇汉文化,复古风兴起,吴浔源偶得殷代古埙,其潜心专研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塤传世,再次复兴了埙文化,埙文化盛行以后,出现了埙谱《棠湖埙谱》,“埙”一字开始从一个吹奏乐器变成了古代文化的一个标志,但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埙文化再次陨落,民国初期几乎无人知晓。

(二)埙在现代、当代的发展与传承

到了20世纪初,我国再次掀起了复兴古文化热潮,复兴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潮吸引无数文人学者。曹正教授、陈重教授潜心研究古埙制作工艺,传承埙的制作文化。王翼之、孙裕二位教授在原有的古埙制作技术之上研制出九孔埙、十孔埙,丰富了古埙的形态[3]。70年代末,随着举世惊叹的曾侯乙墓编钟出土,更多的音乐研究者加入研究古风的阵营中去。到了80年代,埙的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良。90年代,张荣华先生在埙原有的基础上再次扩展了其音域、增大了音量,这一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埙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利于埙在中国长久地传承。

21世纪后,数字时代来临,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埙文化可以通过数字媒体展现给普通百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对精神世界的需求增多,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领域的建设,对基础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很多改良政策。这些文化政策加深了人民群众对中国传统音乐、乐器的重视,也全面促进埙文化传承、发展。

三、中国埙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埙对古人的意义

埙在远古时期最初是人们休闲娱乐、消遣生活、传递信号的一件玩物。商代发展成为能够烘托宗教神圣氛围的祭祀伴奏乐器,紧跟时代气息,适应人们的心理需要,富有社会意义和教化价值。

周至封建社会末期,作为宫廷表演乐器的一种,埙用于宫廷宴享,多给人以听觉震撼,也是人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一个物质媒介。其艺术性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其社会意义、历史意义及文化意义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仿古热潮兴起,埙的传播已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中国埙再次回归人们的视线。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进一步重视以及当时繁荣稳定的社会经济,国家安定的历史背景,埙在清末作为中国文化产物得到传承和发展[4]。

(二)中国埙对现代人和当代人的价值

民国初期,清王朝闭关锁国所致衰败的前车之鉴,让许多文人学者、老百姓兴起学习西洋文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传统中国文化,加之当时政治局势动荡、战争频繁,埙自身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再次淡出大众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后,埙再次作为文化产物受到音乐研究者的追捧并得到改良、传承。直至今日,埙作为促进人精神自信的媒介,不仅具有陶冶心境、增强人幸福指数的美育价值,也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产物[5]。21世纪后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文化自信,发扬埙文化在文化价值基础上又重新被赋予了社会价值。

四、中国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反思

埙产生于古代社会,因其携带方便的特点很快成为一种全民化乐器,适用于当时的生产生活。从埙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埙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必然会再次面臨陨落的可能。因此如何让中国埙成为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喜闻乐见的乐器,是学者们的责任,更是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范畴和职责所在。

(一)中国埙发展面临的瓶颈

1.入门难

埙虽然精致小巧,易于携带,但入门较难,吹奏是需要正确的吹奏嘴形才能吹奏出声音。所以,尽管其按音方法易于掌握,但仍然需要大量练习才能熟练吹奏。这个特点使埙不适合一些无音乐基础的人自学,也不适合儿童学习。这是其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BW(D(S,,)][BW)]

2.不适用于音乐交流

埙吹奏迟缓,音准不易掌控,音域窄,相比合奏来说更适合于独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于所有音乐演奏形态的要求,同时也不能完全适应学校教育倡导合作、交流、互动的新理念,这是其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6]。

3.音色存在局限

埙的音色幽深、凄凉、哀婉,其音乐缓慢、悠长,适合演奏悲凉的音乐,不利于部分欢快音乐的表达,因此其应用场景受限。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埙的音色不符合儿童轻松欢乐的天性,不适合作为儿歌伴奏乐器[7]。

(二)中国埙普及发展的建议

中国埙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要变革、不断完善自身,适应新时代人的喜好和社会发展。中国埙自身是具有全民化可能性的,基于中国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关于中国埙如何普及的问题进行的个人思考。

首先,乐器制造工艺要继续改良。对音乐工作者来说要注意乐器本身的音域和音准、吹奏方面的完善,创造出区别于西方陶笛,又便于吹奏的现代埙。制作者可以学习西方管弦乐,研究创造不同型号、调性、音色的埙,让埙在原有音乐特色的基础上,适用性更强。

其次,埙曲要紧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步伐逐渐变快,他们所需要的音韵、节奏也在不断变化。与古人社会背景的差异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对埙文化毫无兴趣,甚至把盲目追崇他国音乐文化作为时尚的标志。要想让中国埙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经久不衰,就须不断创造出既具中国埙音韵风格又能顺应时代步伐、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新型中国埙作品。埙曲在自身传播、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把握时代潮流走向、了解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不可一味把埙作为古代文化的标志而复兴古代音乐,而应当融入现代元素,发展出能让当代人理解、满足其心理需要的音乐。

结语

中国埙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刷,经历了盛行、失传又复兴,其文化传承意义是促进其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中国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在赋予埙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完善埙的形制,使其不断发展,能够经受住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考验,在世界文化进程中深深扎根。

注释:

[1]罗婉婷,王希俊.从埙与陶笛的关系看“雅”“俗”文化的现实发展[J].艺海,2016(03):63.

[2]张莉.埙的兴衰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7(22):16—17.

[3]段文.陶埙兴衰的原因及其建国后的新发展[J].乐器,2011(08):46.

[4]徐宁.埙史初探[J].人民音乐,2008(05):57.

[5]韩冬.中国埙的文化意义[J].民族音乐,2009(04):8.

[6]张莉.晚商时期埙的主要类型与音乐特征分析[J].黄河之声,2017(20):69.

[7]石晶.埙的发现、发明与历史沿革[J].枣庄学院学报,2005(06):112.

(责任编辑:崔晓光)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59:10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