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炉霍地区劳动号子探究

2019-07-10 03:37:06汪雪莲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关键词:步调艺术价值韵律

汪雪莲

[摘要]本文通过劳作中的形体律动和与之相应的劳动号子实例,就康巴炉霍地区劳动号子的形成、特征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劳动号子;步调;韵律;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07-03

人类通过劳作不仅构建了一个财富丰盈的外在的有形世界,同时也建造了一个百味俱全的内在的无形世界[1]。劳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民族在劳动中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康巴炉霍地区的劳动号子便是炉霍人们在长期劳作中形成的一朵艳丽奇葩。

一、劳动号子概述

康巴炉霍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且民间文化丰厚的地方,曾出土5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被人们喻为唐卡之乡、石棺王国、山歌故乡等[2],甘孜州将炉霍山歌、新龙锅庄、甘孜踢踏、巴塘弦子等列入非遗名录,正得到国内外的关注。[3]目前,许多相关人员就类似非遗保护和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4],但对集劳作与歌为一体的炉霍劳动号子关注甚少。炉霍劳动号子是炉霍人们在长期劳作中产生的民歌的前身,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劳作中呼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多无实际意义而为拟声。[5]劳动号子被炉霍人称作“阿拉学毕”,“阿拉学毕”也是拟声词而无实际意义。这里所谓的集体劳动不一定是多人在同一地点劳作,是根据声音的覆盖或听力范围,不论劳作地点异同和劳作人员生熟、看到看不到等等,由两人或以上同时进行同一类别的劳动。如在这山拾牛粪的人和那山拾牛粪的人可以一起唱拾牛粪的劳动号子。

劳动号子和劳动民歌是有所区别的。劳动歌曲指劳动人们在进行集体劳动时,为了劳作协调、减轻辛劳、相互鼓舞等而编排的在劳动生产中具有策划指导功用的所有民歌[6]。许多劳动民歌都是在最初作者即劳动人们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由第二、三作者即作家、专业人士等进行编写歌词、曲调整合。劳动号子即是劳动民歌的前身或基础,其功能在于劳作协调、减轻辛劳、相互鼓舞。

劳动号子和山歌也是有区别的。山歌是侧重于声音起伏审美的艺术,一般在坐着或站着时唱即为了气息充足而忌讳剧烈运动,而劳动号子是基于劳作步调而产生的与其协调声音的艺术。同时劳动号子与只有舞步的九步舞、为祈求风调雨顺和降敌扶友的祭祀舞也是相区别的。劳动号子是唯一最初作者即民间创作的节拍感强烈且短小、无歌词的集动作与声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举例简述炉霍劳动号子

劳动在人类进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炉霍人也在劳动中创造了多彩灿烂的文化遗产,随着四季劳作的变换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劳动号子。有春耕时的春耕号子;夏天锄草时的锄草号子;秋天脱粒粮食时的打粮号子;冬天拾牛粪时的拾粪号子;等等。每一劳作方式也有不相同的劳动号子,现在藏区人们最熟悉的是舂粮即打青稞号子和打墙号子,打墙号子又称为夯土号子。在此将以炉霍农区七种不同劳动号子的步调和声音为例进行论述,由于劳动生产和生产工具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劳作方式,所以这些劳动号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一)出肥号子

康巴炉霍地区由于海拔高而气候寒冷,农区为一年一熟,每年藏历正月十五过后便忙着干起第一件农活,即出肥,人们依据算卦约定的出肥日子,从畜圈里将整个冬天积的畜粪背到各家门口的空旷处堆成堆。此时出肥的人们随着把背篼放在地上,往背篼里铲肥,抬肥,把装满肥料的背篼背在背上,背着肥行走,将肥料倒出等一系列劳作反反复复的节拍唱起出肥号子。出肥号子声律如下:

(二)打土号子

在入春后的藏历三月开始打土,农民们依据气候的好坏和土地的湿度,在还没有下种却早已撒满肥料的庄稼地里开始忙着打土,被称为打上土,即打表面的土块之意;或是在下种翻地后打土,被称为打下土即打地表下面的土块之意。无论是打上土还是打下土,农民们总是随着打土者向前走动,举起木耰、木耰落下打土的节奏唱起打土号子。打土号子聲律如下:

(三)锄草号子

在藏历四月份即初夏,庄稼地里的禾苗刚出土之后,农民们忙着将干硬的土地锄松并锄去杂草。他们随着前往踏步。举起锄头,落下锄头等一系列劳作节拍而唱起锄草号子。其声律如下:

(四)背粮号子

炉霍农区民间谚语称:秋忙燃眉之时眼中入刺无暇取。秋天是农民最忙碌的季节。在立秋后的藏历七月里,农民们将放在地里晒干了的一捆捆作物背到打场。脱粒或舂粮、打粮的场地叫打场,一般将房前屋后的空地或庭院设为打场。人们随着将背绳放在地下,将四捆四捆的作物平整堆积成一背(四捆作物称一如,20如作物为一背,一背大概背120斤左右),打捆作物,其背在背后的劳作节拍而唱起背粮号子。其声律如下:

(五)打粮号子

一年中最末的农活便是脱粒作物,在龙入眠(藏语的雷声直译过来为龙声,龙入眠为雷雨季节过后之意)后的藏历九月底或十月初,农民们拆开成垛的农作物开始在打场里打粮,人们随着扬起连枷、落下连枷、移动脚步的劳作节拍而唱起打粮号子。其声律如下:

(六)打墙号子

农牧民总会在春夏秋三季的闲暇之际打墙筑房,由于高原的冬天寒冷土地冻结,农牧民一般从事家中的活儿。人们每当在打墙时,会随着抬起墙锤、落下墙锤,边用脚踩的劳作节拍而唱起打墙号子。其声律如下:

(七)拾牛粪号子

牛粪是藏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燃料之一。无论是林木充裕的地方还是林木紧缺的地方,人们本着破坏生态的原则,很少以柴做燃料。而且人们总是在相对闲暇的冬季拾牛粪,这是因为冬季气候干燥,时间隔得久的牛粪总是被晒得干干的,而时间隔得短的牛粪也冻得硬邦邦,这都很便于拾起,更主要的原因是藏民们忌讳杀生,其他季节掀起牛粪总会有很多寄昆虫之类的,而冬天昆虫们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其他季节几乎没人拾牛粪,藏民认为冬季是最适宜拾牛粪的好季节。拾来的牛粪还可以当肥料。人们随着弯腰拾牛粪,将牛粪甩进背篼中,起身往前找牛粪的劳作节拍而唱起拾牛粪号子。其声律如下:

三、劳动号子的特征

(一)最早的人类艺术产品

劳动号子即是传统民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人类艺术产生的原初。在学术上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至今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是于四百万年前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灵长类动物。无论是自然演化产生人类说还是劳动产生人类说,劳动都是不容忽视的命题之一。因此由共同劳动所产生的劳动号子可谓是人类最早且唯一具有的艺术产品。

许多如猿类等动物为了觅食而进行共同活动并发出有节奏的声音,但这些并不称作劳动,真正意义上的劳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只有人类才具有生产劳动工具的智慧和技术,劳动号子便是人类艺术审美之旅的起点。

(二)基于步调产生曲

许多农民不仅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并随着季节的更替与同村或毗邻的人们共同从事同一种方式的劳作,而牧民由于长期游牧并分散在广袤的地方,常为一人或少人从事相同或不同的劳作。故就农区与牧区相比较而言,农区的劳动号子更为丰富。劳动号子也可谓是劳作中的对歌,所以的劳动号子都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唱的,无论人多人少,人们总是分成两组,以声音停顿为单位一组唱完后另一组接着重复唱起,一个完整的劳动号子总是由无数个声音停顿单位组成。例如一组先唱一句“阿拉色”,另一组便跟唱一句“阿拉色”。这样简短的声音使得劳作的人们不仅不用费着力气拉长调,还使人们随着节奏有了干劲。

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其相对应的劳动号子,如剪羊毛和纺织、挤牛奶等家中的活没有习俗唱劳动号子。一方面这是由于帐篷和墙壁挡住了声音的传播,前呼后应的劳动号子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来讲类似的劳作时间较短或不统一,劳作步调不一致。在家外的许多劳作也同样不一定有相对应的劳动号子。如割草或拔杂草。蜜蜂储草的时候(蜜蜂采集花叶准备冬天食物的时间,由于每年的雨季不一样而有几天的差异,多为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最适宜割草的时间,炉霍农区有蜜蜂储草天会晴的说法。这段时间正是七月天说变就变,人们总是要赶着在最短的时间里割草晒草,人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忙于劳作而无暇进行唱劳动号子。而藏历五月间的拔草节奏虽然特别缓慢,可要目不转睛地在农作物中找到杂草,一有分心就会跟丢了杂草,所以人们总是自顾自地轻声哼六字真言。因此,劳动号子不同于一般的歌曲等,不是先有了曲子然后配与其相应的舞步,而是先有了步调才配上与其相应的声音。如古舞和锅庄等等都是人们在闲暇的时候,以审美为主要功能通过歌舞的形式述说自己喜怒哀乐的某种艺术,就声音和动作而言以声音为主,人们称随歌起舞。而劳动号子与这些歌舞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首要功能是协调、除困解乏,次要功能才是审美。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劳作的时候,根据步调快慢和体力消耗而创作产生的与其相协调的有松紧和长短的声音。[BW(D(S,,)][BW)]

(三)劳动产生的乐趣

现代科技的空前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丰盛的物质精神财富,同时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日益膨胀。现代科技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起居越来越便捷,出门就坐车,许多传统的手忙脚乱的劳作方式被现代机器所替代。所以现代人更加依赖现代产品,也使得现代的人变得更加以懒惰而具有破坏力。从一方面来说制造和运行这些现代工具需要消耗很多自然资源,有些工具还排放许多污物。从另一方面来说过于依赖现代工具,使得人们变得不热爱劳动而少于锻炼。劳动号子则是一门具有让人热爱劳动的艺术,声音的起伏和协调、劳动步调的变换和统一使人在劳动过程中得到无尽享受,这种享受不仅使人们忘掉了劳作中的辛劳,还使得人们在共同协作中得到快乐。

四、劳动号子的现状与传承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工具和劳作正被以新改旧,这也使得依赖其产生的劳动号子随之消失。对劳动号子的重视和研究也显得势单力薄,截至2013年底在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有关民歌的文章8500余篇,其中有关藏民族的文章还不到500篇。知网上搜索到的相关劳动号子的文章近650篇,其中有关藏族劳动号子的文章仅有1篇。炉霍地区的劳动号子也随大溜地正在快速消失,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农村城镇化、牧民定居的步伐,从事传统牧业的人数越来越少,致使传统牧业文化消失,农民城镇化致使他们放弃了传统的劳作方式,新定居下来的牧区由于无法进行传统的劳作方式,而对定居生活的不熟悉使得无法很好地继承农耕文化,从而导致农牧两种文化的劳动号子都面临着生存极限的挑战。

本文认为在传承劳动号子工作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正确认识劳动号子文化价值。任何一种传承至今的文化无论其现在的生存状态如何,都凝聚和倾注着人们日积月累的辛劳、智慧和情感,而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有享用这一文化的权力,同时也肩负着尊重和传承其共有文化财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政府和个人应该正确认识其文化价值,做到尽责。

二是全面掌握劳动号子这一文化的生存现状。至今,无论政府、团体或个人都未对炉霍地区的劳动号子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摸底,就现存的劳动号子的种类及文化艺人都未进行调查与统计。应该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录音、组织摄影等多种方式将炉霍地区的劳动号子进行模拟复原。

三是政府倡导人们自觉重视本土文化的原则。将个别文化艺人和村落设为文化传承点,倡导在物欲横流中更加关注利益斗争的人们学会关注本土的人文建设即内心幸福感的培养;对生活在边远地区的现今还传承着劳动号子的人们,政府不用落后去否定一切,在物质给予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土文化发展,使其肯定自我存在价值;对劳动号子的文化艺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赞扬,让他们从当下怀旧失落的思绪中得到新的满足并发挥余热。

无论是否熟悉劳动号子,每当耳边响起劳动号子时,人们通过想象可以臆造劳作时的一举一动,其协调的旋律足以让很多人的假想完全吻合与实际。这也是劳动号子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注释:

[1]段学芬,周传耀.现代化进程与人性结构变迁[J].前沿,2015(11):191—193.

[2]文彦博,李沄璋,覃涵.康巴藏区多林木地区藏式民居建筑文化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炉霍民居为例[J].民族民俗文化,2016(03):129—133.

[3]丁宏.非遗文化视野下的周姑戏保护传承策略[J].黄河之声,2019(09):18.

[4]刘文良,谢佳林.互联网+文创:走出传统非遗创新型发展的困境[J].扬州大学学报,2019,23(03):88—95.

[5]张效娟.从土族盘绣看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9,41(02):77—83.

[6]玛尔健.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发展[J].黄河之声,2018(12):101—102.

(责任编辑:崔晓光)

猜你喜欢
步调艺术价值韵律
“小步调、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复古步调
睿士(2020年5期)2020-05-21 09:56:35
春天的韵律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2
韵律之美——小黄村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58
踏着摩登步调的仙女
Coco薇(2017年3期)2017-04-25 02:58:29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24:56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47:22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4:38
一汽丰田 以自我步调重新出发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