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约珥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闽南语合唱作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深受听众喜爱。本文通过对闽南语合唱的文化内涵、演唱特点、演唱风格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并辅以实例,以期对合唱团演唱闽南语合唱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闽南语;合唱作品;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104-03
近代合唱起源于西方中世纪教堂合唱的唱诗班。经过几百年发展,合唱艺术已经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合唱艺术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便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展[1]。合唱艺术传入闽台地区后,以闽南语为基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法,作曲家们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喜欢的作品。近年来,听众与合唱团员对闽南语合唱作品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学者对闽南语合唱的创作与演唱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强闽南语合唱演唱特点的研究分析,意义深远。
一、闽南语合唱的文化内涵
了解闽南语合唱的文化内涵是唱好闽南语合唱的前提。闽南语合唱是闽台一带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征。通过合唱艺术形式的演绎,进一步丰富了闽南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闽南语合唱音乐以闽南语为基础,以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为素材,其音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及艺术表现力。
闽南语合唱音乐是创作者个人观念、思想情感、宗教信仰、家族环境等方面的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通常会选取相关的主题来进行创作,如我们熟悉的闽南语音乐《爱拼才会赢》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因为其内涵丰富,符合当地的时代发展背景,也为广大艰苦生活中生存的人民带来了很多的动力和希望。这首闽南语歌曲也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被作曲家改编成许多合唱版本,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又如杨双智老师创作的无伴奏闽南语合唱作品《雨来檐头流》,讲述了“番客婶”在婚后因为种种原因很难再见到自己的丈夫,甚至失去丈夫的音信,从而陷入了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中[2]。这首作品以闽南地区“番客婶”这一特殊群体为创作素材,一定程度反映了部分闽南地区群众的内心期望和感受,通过无伴奏合唱这一艺术形式的演绎,更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
闽南语合唱是在近代西方合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唱也深受影响,也要求声音统一、声部均衡、音响和谐。与传统合唱最大不同的是闽南语合唱是以闽南语为基础创作的,语言的特殊性必然决定了演唱的特殊性。
(一)闽南语系的独特性
1.闽南语的发音特点
闽南语目前主要分布在闽南和台湾地区以及广东省的潮州、汕头一带、浙南、海南岛及东南亚等地区,共有7个声调,如:狮(阴平)、虎(上)、豹(阴去)、鳖(阴入)、猴(陽平)、象(阳去)、鹿(阳入)及15个声母和89个韵母。[1]闽南话的发音有两种,一种是文读即书面语,另一种是白读即口语[3]。两种读音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混用,但又自成体系。
闽南语是一门极具韵律感与声调的语言,适合演唱。闽南语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方言之一,厦漳泉三地的闽南话在腔调上与语言习惯就不尽相同,所以,在作品学习和演绎过程中,分清作品是哪个地区的闽南话,掌握其腔调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读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泉州王鼎南老
[FL(!@%(0,0,0,60)K2]师合唱作品《猴狗相抵》中,“猴惊狗抑是狗惊猴”(谱例1)里面的“抑”在泉州话里读(a),而在很多闽南地区读(ya)。在这个作品里面应该取(a)音,更加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而且这个词出现在弱拍,更容易保持音乐的连贯。
指挥在排练过程中,应该从当地观众的语言习惯、团员的发声习惯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的考量。最佳的方法就是请演出地精通当地语言的老师先逐字逐句进行教学,务必保证合唱团员在发音准确以后再进行演唱。
2.闽南语合唱作品的咬字特点
在咬字方面,闽南语合唱与传统合唱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字尾。这种咬字方式在乐句的句尾尤为明显。在台湾作曲家刘新诚的女声三声部合唱《见笑》中,乐句的最后一个字为 “芳”(phang)(谱例2)[4]。传统合唱强调让字腹(a)占有更多的时值,而闽南语合唱中应该把更多时值放在(ng)上。在合唱团习惯这种咬字方式后,就会让整个作品变得韵味十足。当然,在演唱过程中,指挥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合唱与独唱是有差别。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的“不免怨叹”的“叹”(tan),在独唱时字腹时值是非常短的,歌手更多时候把关注点放在了(n)上,甚至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闽南语歌曲里特有的“抖音”。在合唱里,可以适度调整字腹与字尾的比例,稍微拉长字腹的时值,这样更适合团员歌唱,又不失闽南语的韵味。如果一味按照独唱的咬字方式演唱,不仅得不到这种韵味,还会使整个合唱团咬字显得十分生硬,失去演唱时应有的共鸣。[LL]
3.闽南语合唱作品的行腔特点
闽南语合唱的创作深受地方戏曲、民歌、历史背景的影响。像台湾地区曾受过殖民统治,所以许多台湾闽南语合唱作品常常有忧伤、抑郁的情绪特点,在唱腔里也很自然地融入了歌仔戏的“哭调仔”。另外,一字多音也是闽南语合唱的一大特点,像《雨来檐头流》是以南音梨园戏的曲调为素材创作的,领唱部分的第一句“雨来檐头流”的“流”(lau)(谱例3),这个字在演唱时应该把咬字的重点放在a母音上,在最后一个re的最后半拍进行归韵,轻轻一收即可。这样的演唱行腔更具韵味[5]。
(二)闽南语合唱歌曲的演唱形式
闽南语合唱的演唱形式丰富。依据人声的分类有同声合唱、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等。随着作曲技术的发展,声部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许多传统的闽南语歌曲也被改编成现代形式的阿卡贝拉(Acappella),在演唱的过程中加入了与传统合唱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元素,像节奏口技(B-BOX)、身体节奏等,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江蕙演唱的《再会啦心爱的无缘的人》、厦门六中合唱团演唱的《鱼歌》。又如台大合唱团的《噗仔声加催落》《天送伯也》,在舞蹈编排、舞台调度与音乐的配合上相互呼应,不仅大大增强了舞台的表现力,也使闽南语合唱的受众更加广泛。
三、闽南语合唱的演唱风格把握
把握闽南语合唱的演唱风格还应该从其音乐特点入手,大体上可以从调式与和声、音乐织体两方面来进行总结。
(一)调式与和声方面[BW(S(S,,)][BW)]
闽南语合唱音乐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风土文化,所以闽南语合唱音乐里带有闽台地区的方言韵律和基调,民族文化的痕迹非常明显。闽南语合唱作品中,很多是民族五声调式,在演唱过程中应该不断强调作品中的调性,不仅能够使音准和音色更加准确,也是将作品唱出“闽南味道”的前提。[BW(D(S,,)][BW)]
在和声方面,以民族调式和声为主,以三和弦为基础而后进行二度、七度的叠置,如do、re、sol、do、sol、la等和弦运用。这类作品的代表有《永远的故乡》《阮的希望拢在这》等。另外,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纯音程也被广泛运用,如作品《正月点灯》。随着作曲技术的进步,不协和音程与离调和声越来越多地加入到闽南语合唱的创作中,使闽南语合唱作品更具现代感,像台湾林育伶老师的《四季的风》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二)音乐织体与曲式结构方面
为了确保和声与织体的协同性,在传统的闽南语合唱作品中,许多固定的织体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在《情》《阮的希望拢在我心》等闽南语合唱歌曲中,各声部的节奏都是相同的。闽南语合唱作品织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了很多的简化歌词以及衬腔,这种运用通常在无伴奏的合唱中应用比较广泛,即可更好地提高带入感,引发情感共鸣,又能提高作品的表现张力。闽南语合唱在声部方面变化也比较丰富。在演唱过程中,通常会适度地对音色、音响等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更好地提高作品的丰富性。
在传统的闽南语合唱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以多段式为主,回旋曲式、变奏曲式、三段体也被广泛运用。如吴火荣创作的《杂菜汤》,此作品经过三次变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段落;而张炫文创作的《闽南渔歌》则是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随着欧美流行音乐元素的涌入,闽南语合唱的音乐织体与曲式结构也更加丰富多彩,爵士、布鲁斯、R&B都与传统闽南语合唱音乐发生着碰撞,这其中的优秀代表就是由陶喆改编的阿卡贝拉作品《望春风》。在演唱这类作品时,除了要注重闽南语的发声,还应该掌握所引用音乐元素的特有律动及特有的装饰音。如《望春风》的传统律动是“强弱次强弱”,若要在演唱时加入响指,一般打在强拍上。而陶喆改编的版本则是在弱拍上加入响指。这一小小的变化则使作品律动发生改变。
结论
综上所述,闽南语合唱作品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在演唱上独具特色。在演唱过程中,除了要把握作品的调式、和声与结构、音乐织体外,更重要的是把握闽南语发音、咬字、行腔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掌握闽南语合唱作品的演唱特点,使作品的演唱更具“闽南味道”。
注释:
[1]彭燕燕.刍议闽台闽南语合唱音乐特点[J].大众文艺,2015(11):132—135.
[2]萬婉治.试论闽台闽南语歌曲的声腔与韵味之美[J].当代音乐,2015(07):97—99.
[3]谢英.构建闽台和谐语言生活问题刍议[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44—147.
[4]郭丽萍.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05):204—206.
[5]胡志立,许国红,李颖,刘秋明.闽台闽南语合唱音乐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84—88.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