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艺术特征探微

2019-07-10 03:37:06陈苘
当代音乐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自卜算子艺术特征

陈苘

[摘要]黄自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黄自在“五四”之后的自由主义社会思潮下创作的,作品保留了苏轼原词“诸宫双调”“上下阕遵循统一格律”的填词特点,古词新解表达了黄自的爱国感情。[1]黄自在创作时完全遵照了苏轼的双调词牌填词思路,保留了词律本身的音乐性。在词调音节上体现了中国古典“五音”的灵活运用和西方现代派音乐中的“和声”两大风格,在保持词风的基础上加大了音乐的张力,对新时期创新中西方音乐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词]黄自;卜算子;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9-0099-03

黄自在其短短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之上。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古典音乐或诗词为蓝本,且作品本身有着余音绕梁、绵绵不绝的独特美感,这也是黄自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这样的艺术特征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曲中有着重要体现。本文将从曲词和曲式两个角度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探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艺术特征,希冀从理论角度探寻中西方音乐在传承和创新中的发展路径。

一、曲词艺术特征:词调古意新用,抒发爱国情怀

(一)词曲原意上借古喻今,古词新解表达了爱国情感

黄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歌词,是宋代苏轼所创作的一首同名宋词,在1080年所作的原词之中,苏轼通过“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等意向作比,隐喻当时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和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流民。通过“缥缈的孤鸿”来指代自称“幽人”的自己,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这样的上阕为整首词创设了一个极为萧瑟的景象。但是词人在下阕却笔锋一转,一句“有恨无人省”和“寂寞沙洲冷”来表达自己的灵魂高洁和超脱,由此达到了借物自诩的效果。黄自的这首同名歌曲虽然完全借用了苏轼的原词,但却表达了一种不同的理念和观点。在黄自的音乐之中,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所要表达的环境情感大体与原词相当,但黄自将原词对大宋王朝的叹息扩大为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哀傷,却比原词的情感更加深厚。在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之中,黄自所要表达的意味同样比原词更进一步:苏轼在原词中只是在自诩品格高洁,但黄自却结合“五四”之后的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将其扩大为“人类不应该禁锢自己,应该主动追求自我价值和自由态度”。这符合当时国内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观。

(二)词调音节上存古纳新,保持词风加大了音乐张力

除了歌词意味上的升华以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在词调音阶上也十分考究。苏轼在创作时完全是按照双调词牌进行的填词,因此词律本身已经有了明显的音乐性,为此,黄自在进行谱曲创作时完全遵照了苏轼的填词思路。苏轼原词中,“诸宫双调”的填词特点也被黄自完整保留,同时还有了上下阕遵循统一格律的特点。也因此,黄自的再创作让整首词在保留原词风格的同时,也有了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二、曲式艺术特征:中西合璧,彰显民族特色

(一)曲式体现了中国古典和西方印象派音乐的整合

黄自的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不仅在曲词上遵循了原作,让原作有了更强的民族音乐表现力,[2]而且其曲式也很好地体现了其积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创作思想。这一点,在这首曲子的曲式上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

通过谱例1我们可以看到,旋律声部的调式为中国古典、雅致的五声商调式。

在分解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本首歌曲的和声又以羽调为基础,同时也出现了商调的Ⅱ级(第一小节)以及角调的Ⅲ7(第三、第四小节)。[3]整首乐曲在开头和结尾处大量运用了平行的小七和弦,同时运用了12个半音。所以本首歌曲拥有了丰富的调性色彩和丰富的和弦,使朦胧的歌词配上西方印象派的和声手法,形成了本首歌曲独一无二的特点。

通过谱例,我们得知,黄自的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在曲式上也有着和曲词一样的特质,这是对原作音乐性的最大尊重。但是从具体的创作手法看来,该曲的曲式中又融合了诸如“和声”在内的多种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风格,这也符合黄自本人既钟爱中国传统音乐,又深受西方音乐的思维模式。

(二)曲式体现“五音”与“和声”的整合风格

风格之一,“五音”的灵活运用。从全局来看,整首乐曲的主要基调为D商调。但是却有着D羽调的变化。在这首乐曲的开头阶段,“五音”中的角、商、羽三调交替出现组成和弦来奠定整首乐曲的基调,第一乐句结尾出现了d角调。在这之后的乐曲中,整个乐曲都是按照D调的中心调式来进行,虽然主打D商调,却又出现了D羽调。[4]且两者之间的变化差距基本在半音左右。这就凸显了作者在基于传统“五宫调”的基础上富于变化,灵活追求创作思路的模式。

风格之二,西方现代派音乐中的“和声”运用。黄自的这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以往的民间音乐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大量运用了西方的“和声”。[5]但是这里的“和声”和一般的西方音乐中的小调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以D羽调和D商调为主要基准音调的乐曲中,不存在起引导作用的临时音符。而且主要的和弦等级加入了小七度音V级和弦,且存在变化多端的离调,让整个曲风偏于安静,烘托了原词的孤冷风格。另外,该乐曲中的和声有着一般西方和声系统的功能,也有着典型的深层和声功能和渐进顺序,但是和声的表面却又和一般的和声状态大相径庭,有着明显的现代派特征。首先,该曲中的三和弦和七和弦系统均为三度重叠,仅仅在一处出现了D主音代替C主音的情况,在整首曲子的低音部分,分别出现了“A-F-D”I级,“D-F-降B”VI级和“A-C-E”V级三种分解的和弦结构,但这样的和弦结构只存在于横向和弦。而纵向则省去了VI级结构;其次,在曲中的某些片段出现了隐藏功能和声的情况,这些被隐藏的和声恰好成为了另一种特殊的和声架构;第三,在本来属于民乐风格的乐曲中出现了大量带有印象派标记的平行和声,从而让整个乐曲的和声系统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具体而言,就是五个不同的音级上放置平行纯五度,并伴有大三、大六和小三,三种附加平行度,且都出现在低音部,在另外两个音级上又出现了平行小七度,等等。

除了上面说的两大特点以外,黄自的这首曲目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所有十二个半音全部加以应用,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换音手法,使整个乐曲真正成为了中西合璧、音乐色彩明快的经典和弦作品。[6][BW(D(S,,)][BW)]

黄自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曲式中西融合,彰显了民族特色,符合黄自既深爱中国传统音乐,又深受西方音乐教育影响的人生经历。整首乐曲以D商调为基调,包含D羽调的变化,大量运用了西方的“和声”,却与一般的西方音乐中的小调有着本质不同。另外,黄自的这首曲目的一大特点使将所有十二半音全部加以应用,并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换音手法。整体来说,这首作品灵活运用了印象派的和声手法,利用五声音阶的旋律,创造了一种悠远缥缈的意境,突破了功能体系的和声,对现阶段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杨敏.苏轼《卜算子》的两个歌曲版本——黄自与冼星海《卜算子》之比较[J].人民音乐,2013(10):38—40.

[2]王震亚.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2—53.

[3]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4):41—46.

[4]刘学严.论复合功能、复合和弦及调性重叠——《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J].乐府新声,1983(01):16—23.

[5]魏扬.五正声纯五度复合和声的和弦体系[J].音乐研究,2014(01):87—100.

[6]钱仁康.黄自的声乐创作——《黄自遗作集·声乐作品》序[J].音乐研究,1988(04):5—8.

(责任编辑:崔晓光)

猜你喜欢
黄自卜算子艺术特征
剥蒜子还是卜算子
卜算子·咏梅,长征(书法)
《卜算子》的创作感言
中华诗词(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4
卜算子·独具慧眼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23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艺术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2:55:52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7:38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46:27
对音乐欣赏课的认识与思考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