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丽 通讯员 平涛
春日的武汉,樱花飘洒,海棠烂漫,徜徉其间,总是不缺花香鸟语。若想要寻一最美之境,遍赏花树亭台、体味巧思之妙,于设计者而言,念念不忘之处仍是园博园。
昔日的园博故址,于北边是金口垃圾场,于南边是棚户区、城中村,一条三环线切割南北,互不相连。行车路过,左右相看,垃圾遍地、污水横生而已。治重疾需用猛药,理慢病仍乃温行,景观设计的眼里,破损的环境需要的是生态的回归。考虑场地情况,根据中国园林的“山、水”布局要素,南部的棚户区清理后取土成湖,北部的垃圾场覆土成山,北山南水,两道生态廊桥加以连通,形成景观大局,取名“荆山、楚水”则又对应荆楚文化的地域特色。
中国造园艺术中,建筑、山水、植物是构成园林的三大要素,三大要素中,唯一有生命的就是植物。410个品种的植物,通过观花、观叶、观果植物的合理搭配,构建二十余个植物群落。四年过去,行走园中,荆山路边,落樱满地,静谧中心旷神怡。“花谷桥”石阶的左侧一棵海桐树,花期已至,花伞成球,这颗海桐树龄高达150岁,对面是一棵80岁的枸骨,颇有老夫老妻的味道。
晨间,小区居民入园跑步,晚间在门外广场上跳起广场舞,不见垃圾,空气清新,绿色环绕,美好生活的愿景也许就是这样吧。
平涛
风景园林设计师
高级工程师
现就职于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长期在项目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主持及参与了多项重大项目均分获全国、省、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曾荣获武汉市政府颁发的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建设突出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