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艳娟 梁雪芳 孙凌霞 曾雪冰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临床儿科常见呼吸系统疾病, 秋冬季节为该疾病高发时间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的主要原因为呼吸道发生支原体感染引发患儿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可能对其脏器功能造成损伤, 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1]。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为患儿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 对进一步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2]。本文择取300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分组实施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干预, 开展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 年7 月~2018 年10 月在本院就诊的300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儿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50 例。对照组中男92 例, 女58 例;年龄最小2 岁, 最大11 岁, 平均年龄(6.5±1.5)岁;家长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0 例, 高中45 例, 大专及以上85 例。观察组中男87 例, 女63 例;年龄最小1岁, 最大12岁, 平均年龄(6.8±2.0)岁;家长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8 例, 高中44 例, 大专及以上88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 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定时打扫病房, 保证室内整洁干净, 对患儿病情进行观察, 定时巡视病房了解患儿病情变化等。
观察组患儿行个性化护理。首先了解患儿的检查结果, 对其病情进程做初步了解和评估,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护理方案。对其开展心理干预, 患儿由于年龄偏小, 对自身病情了解度极低, 轻微不适症状也会导致患儿产生负面情绪, 需要与患儿及家长进行沟通, 为其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 邀请家长参与患儿的治疗和护理, 给予患儿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 给予患儿安全感, 缓解或消除患儿的恐惧和紧张等不良心理。为患儿开展药物护理,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需要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小儿机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其用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多种不良反应, 需要护理人员在患儿用药前适当为其提供食物、维生素等, 药物静脉滴注中需要注意滴注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引发静脉炎。为患儿提供退热护理,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多伴有发热症状, 需要护理人员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和呼吸频率, 患儿体温每2 小时监测1 次并做好记录, 若体温≤38.5℃则属于正常状态, 若体温>38.5℃则需要通过冰敷、酒精擦拭等物理方式降温, 若患儿高热症状长时间不退, 则需要通过药物(布洛芬)方式进行降温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退烧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出汗等情况, 需要及时更换患儿衣物并保证患儿在温度合适的环境中。开展饮食护理, 患儿生病后免疫力下降, 缺乏食欲, 需要为其提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流食已补充能量, 避免患儿营养失衡。最后实施保暖护理和预防护理, 需要保证患儿住院病房内温湿度适宜, 避免受凉导致患儿发烧, 室内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定期为患儿更换床品衣物等, 做好口腔清洁避免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体征消失时间, 主要包括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等。护理满意度行匿名问卷调查法获取数据, 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 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3]。 注意, 若患儿年龄过小, 无法正确理解调查问卷中相关问题的意义可由家长代为填写以保证该指标数据的客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9.42±1.25)、(5.25± 1.22)、(6.12±1.06)、(7.42±1.15)、(3.85±1.34)d, 对照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14.68± 1.42)、(8.42±1.38)、(8.76±1.12)、(10.33±1.26)、(5.63±1.45)d, 观察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x-±s, d)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以小儿为主要发病群体, 同时具有易复发、病期长以及季节性特点, 可对患儿肺功能等造成损伤, 同时患儿年纪小, 各项生理机能未完全发育, 因此在发病期间可能导致患儿机体酸碱水平失衡, 引发肺部组织水肿或充血等, 还可对其神经及消化系统造成侵害, 进而影响患儿的健康和学习, 严重时可能造成患儿死亡[4]。因此及时发现患儿疾病迹象并采取积极治疗, 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儿病情, 促进患儿康复具有积极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分别开展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9.42±1.25)、(5.25±1.22)、(6.12±1.06)、(7.42±1.15)、(3.85±1.34)d, 对照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分别为(14.68±1.42)、(8.42±1.38)、(8.76±1.12)、(10.33±1.26)、(5.63±1.45)d, 观察组患儿肺啰音、咳嗽、咯痰、发热、气短体征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个性化护理对促进患儿康复效果更理想。常规护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过度注重患儿生理情况, 未意识到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其病情的影响[5]。而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病情评估及时了解患儿的状态, 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依据, 通过心理干预能够增强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了解, 消除患儿恐惧和家长过度担忧等不良情绪, 药物护理和退热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体征, 并巩固药物治疗效果, 规避用药不良反应风险, 饮食护理和预防护理能够及时补充患儿营养需求, 保证其营养均衡, 增强免疫力, 减少感染事件发生率[6]。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护理中效果确切, 可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