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华 方金芳 邓春华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最为常见的重症疾病, 主要病因为患者冠状动脉急性与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1]。而在治疗的基础上, 加以有效的护理方式可显著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主要就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2 月~2018 年10 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 例, 以简单随机抽样分为A 组及B 组, 各23 例。A 组男13 例, 女10 例;年龄44~80 岁, 平 均年龄(57.35±7.67)岁;从发病到入院时间2~11 h, 平均时间(5.61±1.81)h;其中9 例冠状动脉痉挛, 14 例心律失常。B 组 男15 例, 女8 例;年龄45~79 岁, 平均年龄(59.13±6.86)岁; 从发病到入院时间3~9 h, 平均时间(6.14±1.11)h;其中10 例 冠状动脉痉挛, 13 例心律失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镇痛、给氧、硝酸甘油以及阿司匹林药物等常规的治疗, 待病情稳定之后, A 组 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内容主要包括协助患者做日常活动,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监测, 对有胸痛症状的患者, 指导其做缓慢深呼吸, 给予适量止痛药, 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和排便, 并且入院后加强健康知识的宣教。B 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实施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①问题确定:护理人员依据实际的临床经验, 对循证医学相关问题进行确定, 内容包括病情恢复期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心理状态以及再梗死发生率等方面。②针对循证护理确定的问题, 依据患者和医院的具体情况, 收集患者相关的护理资料, 并制定出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③制定具体的循证护理计划:a.患者病情稳定后, 对各类危险因素实施全面评估, 如生活习惯、基础疾病以及性格等, 了解后, 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提醒患者每天适当运动, 以不感劳累为佳, 给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具体原因以及严遵医嘱的重要性, 并将健康教育手册发放到患者手中, 并告知家属照顾好患者。b.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容易产生焦虑、不安以及失望等情绪,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多开导患者, 多听取患者的想法, 对于患者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缓解患者不良的情绪, 若患者对治疗没有信心, 给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提高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c.发热护理: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护理人员给患者讲解发热原因, 按时测量患者体温, 并依据医嘱给患者使用适量的抗菌和降温药物, 或者以温水擦拭和冰袋等物理方式实施降温, 提醒患者及家属及勤换汗湿衣物和床单, 并对其血象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确保患者病房内保持空气新鲜, 开窗通风2 次/d, 并定时进行清洁。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护理后,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定, 满分100 分, ≥85 分为非常满意;60~85 分为满意;<60 分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后, B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12±1.15)d、卧床时间为(2.66±0.54)d, 均短于A 组的(19.23±2.75)、(5.67± 1.18)d,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5%, 低于A 组的26.0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后, B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65 %, 高于A 组的73.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 ±s, n(%)]
表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对比[ ±s, n(%)]
注:与A 组对比, a P<0.05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d) 心律失常A 组 23 19.23±2.75 5.67±1.18 6(26.09)B 组 23 10.12±1.15a 2.66±0.54a 1(4.35)a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且病情危急的临床重症, 其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痉挛、粥样斑块出血或者斑块内出血以及心排血量骤降等[2]。大部分患者会因为疾病发病较急, 疗效不明及预后效果不明等原因, 而产生不良情绪, 对患者及其家庭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3]。常规护理多以基础护理为主, 对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状态却并不在意, 加上一些护理人员护理经验不足, 无法对患者康复期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正确判断, 导致护理效果一直不理想。
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于实际护理工作中的一种拓展模式, 将“循证”作为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严格遵循已有的临床证据, 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 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循证护理模式核心思想是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 在给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 全面结合医院院内的实际条件与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并依据相关临床证据和资料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最后依据护理方案中的内容开展护理工作[4,5]。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疾病发病急、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不明确, 怕疾病给自身或者家人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通过心理疏导与积极沟通等方式, 满足患者在心理、生理上所需的护理服务,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改善其预后效果及护理满意度[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B 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12±1.15)d、卧床时间为(2.66±0.54)d, 均短于A 组的(19.23±2.75)、(5.67±1.18)d,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35%, 低于A 组的26.0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65 %, 高于A 组的73.9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确实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效果显著, 可降低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促进患者后期康复, 提高护理满意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