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中的应用

2019-07-06 03:24:52梁玉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梁玉香

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将肢体运动障碍恢复, 对脑梗死患者疾病康复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 年 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脑梗死患者, 采用分期康复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脑梗死患者, 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符合, 并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 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并、精神或者意识障碍病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50 例。实验组中, 男31 例, 女19 例;年龄51~78 岁, 平均年龄(64.5±4.6)岁;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4.5±2.2)年。 对照组中, 男33 例, 女17 例;年龄53~80 岁, 平均年龄(66.5±4.7)岁;病程1~6 年, 平均病程(3.5±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分期康复护理, 即依据患者病情严重度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具体方法如下。

1.2.1 急性期护理 该阶段的护理重点在于摆放良肢位, 尽量取侧卧位, 在患肢下垫一薄被, 并定时帮助变换体位, 对患肢各个关节开展被动运动, 力度要适宜, 以不疼痛为宜, 循序渐进进行。

1.2.2 稳定期护理 该阶段患者病情稳定, 可使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结合开展, 训练内容均是由简到难, 逐步增加运动量。可以开展的康复训练内容有:自行体位转换、翻身、单腿站立、肢体小幅度内旋、外旋、屈曲、外展等, 同时增加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包括自行穿衣、脱衣、洗漱等。待患者能够自如的开展以上动作后, 适度增加训练难度, 在主动训练后, 进行手指、手背、腕部、前臂、肩部的按摩, 力度要适宜, 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宜。

1.2.3 延续性护理 出院前,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并发放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训练手册, 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并让家属随时记录康复训练成果、问题等, 并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及用药方法、饮食及训练期间注意等, 叮嘱到医院复诊, 1 次/2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Lovett 6 级分级法(0~5 级)对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0级:肌肉收缩不可预知;1 级:肌肉轻微收缩, 不会使关节运动;2 级:外物支撑下可大范围肢体运动;3 级:自行简单肢体运动, 阻力难以对抗;4 级:一定阻力下也不会影响自主运动;5 级:能抗较大阻力。采用NDF 与NHP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两表总分均为100 分, 分数越高, 表示神经状况及生活质量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比较 干预前,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等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等级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后NDF、NHP 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NDF、NHP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NDF、NHP 评分分别为(80.6±6.2)、(78.6±3.6)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9.3±5.9)、(62.3±2.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比较( ±s, 级)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比较( ±s, 级)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b P>0.05

组别 例数 上肢功能 下肢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50 1.8±0.2b 3.1±0.2a 1.9±1.2b 3.2±0.6a对照组 50 1.7±0.4 2.4±0.6 1.8±2.3 2.1±0.7 t 1.581 7.826 0.273 8.437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NDF、NHP 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NDF、NHP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b P>0.05

组别 例数 NDF 评分 NHP 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50 55.2±5.6b 80.6±6.2a 42.8±3.7b 78.6±3.6a对照组 50 55.1±4.2 69.3±5.9 42.5±2.6 62.3±2.7 t 0.101 9.336 0.469 25.613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 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 也称缺血性卒中, 是因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局部脑组织功能障碍, 出现缺血缺氧病变及神经功能缺损 等[1,2]。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群体, 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以四肢麻木、肢体运动障碍、头晕、偏瘫、失语等为主要表现, 严重的会出现缺血性休克, 危及生命安全[3]。有调查显示, 约有>80%的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 使得部分或者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由此, 实施康复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4-7]。

此次研究通过实施分期康复护理, 即将疾病分为急性期与稳定期, 在急性期因为病情不稳定, 不开展主动训练, 通过摆放良肢位、定期帮助翻身与被动训练, 可有效对抗痉挛, 预防压疮及肩关节脱位, 为病情尽快稳定创造良好条件。在稳定期, 主动与被动训练结合, 开展全面的功能训练, 对患者运动神经元刺激, 促使神经组织与脑细胞重建, 逐步加快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延续性康复护理, 则是个体化对患者进行院外护理, 使院内护理方法顺利延续到院外, 使预后得到改善[8-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等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肢体运动功能等级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 两组NDF、NHP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NDF、NHP 评分分别为(80.6±6.2)、(78.6± 3.6)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69.3±5.9)、(62.3±2.7)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分期康复护理是更具有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护理模式, 在脑卒中患者病情康复中运用, 可以发挥这一护理特色, 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 在脑梗死患者病情康复中运用分期康复护理, 加快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改善了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值得采用。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肢体语言
第一财经(2019年6期)2019-06-25 19:26:10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肢体写作漫谈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34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0期)2014-05-17 03:13:57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