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洪波
高龄患者器官与组织功能逐渐衰退, 机体免疫能力明显下降, 导致手术风险几率明显增加, 特别是极易产生心血管与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1]。因此, 科学采用麻醉方式与药物, 对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重要影响。临床上通常选择硬膜外麻醉方式对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进行麻醉, 科学的选择麻醉药物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 防止术中出现意外, 还可使麻醉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2,3]。为了探究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中使用硬膜外腔小剂量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5 年6 月~2018 年8 月收治的136 例高龄高危患者, 均行骨科下肢手术治疗, 进行分组研究, 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6 月~2018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36 例高龄高危患者, 均行骨科下肢手术治疗, 按照双盲法分为对比组与实验组, 各68 例。对比组患者中, 男42 例, 女26 例;年龄77~88 岁, 平均年龄(82.06±5.46)岁;手术类型:35 例下肢骨固定手术, 18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 15 例半髋关节置换术。实验组患者中, 男40 例, 女28 例;年龄78~87 岁, 平均年龄(82.26±5.54)岁;手术类型:33 例下肢骨固定手术, 19 例全髋关节置换术, 16 例半髋关节置换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低位硬膜外麻醉, 于第2~4 腰椎棘突间, 确定脊椎间隙, 首先开展局部麻醉后再开展硬膜外穿刺, 穿刺针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至硬膜外腔, 随后留置硬膜外导管, 纵行深度约30 mm, 导管有效固定后使患者平卧于手术床。对比组在硬膜外腔注入0.5%布比卡因2 ml予以局部麻醉;实验组在硬膜外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 ml予以局部麻醉, 每隔2 min 用针尖对麻醉平面进行测量, 间隔5 min 后麻醉阻滞平面至T10~L3 以上时摆放手术体位开始进行手术;术中按照麻醉阻滞平面与手术时间, 合理地增加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用量, 于手术结束前30 min, 在硬膜外腔持续输注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 输注速度为2 ml/h。术中输注复方乳酸钠, 输注速度为10 mg/(kg·h);如果患者术中出血量太多, 需适当输入血浆或红细胞悬液。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痛觉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敏反应、血压异常以及其他)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有关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起效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与痛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有关指标比较( ±s, min)
表1 两组感觉与运动阻滞效果有关指标比较( ±s, min)
注:与对比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镇痛起效时间 运动恢复时间 痛觉恢复时间对比组 68 9.21±0.43 6.08±0.34 275.49±21.42 335.75±27.44实验组 68 7.34±0.33a 3.55±0.41a 229.19±23.59a 301.63±31.41a t 28.449 39.169 11.982 6.746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出现并发症3 例, 包括恶心呕吐1 例、血压异常1 例、其他1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41%(3/68);对比组患者出现并发症12 例, 包括恶心呕吐4 例、呼吸抑制1 例、过敏反应1 例、血压异常3 例、 其他3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12/68)。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94, P=0.0138<0.05)。
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的原则为确保镇痛效果, 使对血流动力学与呼吸功能等受到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因为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对患者有较大的创伤性, 麻醉很容易引发消化道反流与刺激, 出现吸入性肺炎与气管收缩的表现[4]。麻醉诱导与麻醉维持过程中, 患者很容易产生持续低氧血症与血压波动等表现, 会导致手术麻醉预后效果不佳, 使脑血管意外风险几率明显增加。临床上通常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对骨科下肢手术进行麻醉, 其主要是把局部麻醉药物借助导管在硬膜外腔注入, 对脊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神经反射进行抑制, 出现麻痹性镇痛效果[5]。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 其可借助对钠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 阻断神经递质的释放, 并阻断神经兴奋的传导, 进而实现疼痛反射消除的镇痛效果, 但其镇痛效果和血药浓度具有紧密联系。因为硬膜外腔小剂量罗哌卡因的麻醉时间相对比较短, 具有较强的靶向性, 可完全吸收与代谢, 不存在神经毒性与细胞毒性。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硬膜外腔小剂量罗哌卡因在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可使不良反应的出现明显减少[6,7]。
综上所述, 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中使用硬膜外腔小剂量罗哌卡因麻醉, 镇痛效果明显, 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