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2019-07-06 03:24:44刘群昌梁章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蓝光黄疸胆红素

刘群昌 梁章聪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 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多为一过性, 可自行消退, 而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持续升高, 表现为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 若病情持续发展, 血清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甚至死亡[1]。因此, 临床十分重度对本病的治疗, 旨在促进黄疸的尽早消退。蓝光照射是常用治疗方法, 可促进皮肤中胆红素的分解代谢, 但容易降低免疫功能, 造成皮肤损伤。益生菌能加快肠道菌群的建立, 促进胆红素的排泄[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6 月~2018 年6 月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00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 所有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205 μmol/L, 均存在明显的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排除早产儿、肝胆管畸形导致的阻塞性黄疸、新生儿窒息等。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60 例)。观察组患儿男31 例, 女29 例;日龄3~11 d, 平均日龄(7.2±2.1)d;平均胎龄(39.1±1.2)周。对照组患儿男22 例, 女18 例, 日龄3~12 d, 平均日龄(7.5±2.3)d;平均胎龄(39.3±1.4)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 如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照组单用蓝光照射治疗, 将患儿置入蓝光单面光疗箱, 设置箱内温度30~32℃, 相对湿度55%~65%, 采用黑布遮盖双眼及会阴部, 上下灯管距离患儿皮肤40 cm 和20 cm, 蓝光波长427~745 nm, 照射6~8 h/次, 间隔12~16 h再次照射, 一般高胆红素血症治疗24~48 h即可, 严重者照射时间不得超过4 d[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40114, 规格:0.5 g 板)治疗, 每次半片, 采用温奶或温开水冲服, 2 次/d。两组患儿均治疗3 d 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退黄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完全消失, 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有效:治疗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明显减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 但未恢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无明显改善, 血清胆红素水平无下降, 甚至升高[4]。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黄疸检测仪在患儿皮肤外表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计算胆红素日均下降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 胆红素日均下降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退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s, μmol/L)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s, 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血清总胆红素 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日均下降值观察组 60 112.04±19.85a 52.41±4.67a 45.76±4.62a对照组 40 152.36±20.94 76.83±6.54 28.15±5.17

表3 两组患儿退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x-±s, d)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高胆红素血症, 发病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及肠道对胆红素的代谢及排出障碍有关。本病发病率和住院率高, 是新生儿科治疗的常见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本研究中新生儿黄疸指的是病理性黄疸, 其血清胆红素增长速度快, 发病早、持续时间长、易复发。由于新生儿的脑部发育及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健全,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血清胆红素可经由血脑屏障进入脑内, 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造成智力损伤或致残, 甚至死亡。因此, 早期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 及时发现并治疗新生儿黄疸, 是改善预后的关键[5]。

光照疗法是本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其机理为蓝光照射发出紫外线, 与皮肤中胆红发生化学作用, 将未结合胆红素分解成水溶性异物体, 经胆汁排泄至肠腔, 从尿液或粪便中排出, 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效果, 从而促进黄疸的消退。多次间断蓝光照射可减少持续蓝光照射对皮肤可能造成的损伤, 其所含的高强度光能量能够达到体胆红素转化的最佳吸收条件。肠道益生菌是加快新生儿肠道系统功能建立的有效药物, 复方嗜酸乳杆菌中主要含有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枯草杆菌、粪肠球菌四种活菌, 经口服进入肠道, 直接补充肠道内的有益菌, 促进其在肠道内定植, 改变肠道内菌群环境, 降低肠道内pH 值, 抑制葡萄糖醛苷酶活性, 从而抑制结合胆红素分解, 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 随粪便排出体外。此外, 益生菌还可合成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促进肠道蠕动, 加快肠道排出胆红素同时增强机体抵抗力[6]。

综上所述, 蓝光联合益生菌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确切, 能够协同增效, 从不同作用途径促进血清胆红素的排泄, 加快退黄速度, 缩短疗程,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蓝光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34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肝博士(2020年5期)2021-01-18 02:50:26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