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血液保护中的应用

2019-07-06 03:24:36姜永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术野血量异体

姜永立

失血是手术麻醉期间影响手术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为改善患者失血情况, 往往需要进行术中输血。近年来, 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逐渐得到推广, 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负压吸引装置收集术野血液, 并经过抗凝、过滤、血细胞分离等处理, 去除血液中有害物质, 并在清洗、净化和浓缩等处理后将血液再次回输给患 者[1]。该输血技术节约了血液资源, 缓解了临床用血量增加与献血量减少之间的矛盾, 且能够避免异体输血免疫抑制问题, 输血不良反应较少。为进一步探索该输血技术在麻醉手术期间的血液保护效果, 本文将对患者应用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10 月到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68 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制定择期手术方案, 术中出血量≥400 ml 需要输血, 术前心肺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将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4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4 例, 女40 例;平均年龄(38.40±5.16)岁;普外科手术51 例, 骨科手术16 例, 妇科手术1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46 例, 女38 例;平均年龄(38.51±5.24)岁;普外科手术49 例, 骨科手术19 例, 妇科手术16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使用0.25%丁卡因+1%利多卡因, 麻醉平面不超过T8, 术中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咪达唑仑、盐酸哌替啶维持麻醉。两组患者均于达到最大容许出血量或术毕时进行输血。对照组患者输入预先从血库取出的同种异体浓缩红细胞, 观察组患者输入术野回收洗涤红细胞。具体方法:使用肝素钠 12500 U+生理盐水500 ml 配置抗凝剂, 输血前, 在吸血管道内预先充入 50 ml 抗凝剂, 在手术开始后, 利用负压吸引装置将术野内血液吸入储血槽内, 同时滴入抗凝剂, 并使其与血液体积的比例维持在1∶5。将储血槽内收集的血液进行多层过滤, 随后放入回收罐, 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分离、净化, 去除抗凝剂、清洗液、细胞碎片、游离Hb 等, 将浓缩红细胞放入血液袋备用。对输血后Hct≤25%的患者继续输入异体血。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输血前后 Hb、Hct;②对比两组患者自体血量、异体血量、总输血量;③对比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包括心动过速、发热、溶血、皮肤瘙痒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b、Hct 对比 输血前, 两组患者Hb、Hc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 观察组患者Hb、Hct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输血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量多于对照组, 异体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输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心动过速、发热、溶血、皮肤瘙痒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b、Hct 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b、Hct 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 P>0.05, b P<0.05

组别 例数 Hb(g/L) Hct(%)输血前 输血后 输血前 输血后观察组 84 81.45±23.93a 107.62±22.23b 32.20±3.33a 57.25±4.98b对照组 84 80.67±22.72 94.44±21.39 31.29±4.59 40.84±4.34 t 0.217 3.916 1.471 22.768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输血量对比( ±s)

表2 两组患者输血量对比( ±s)

注:与对照组对比, a P>0.05, b P<0.05

组别 例数 自体血量 异体血量 总输血量观察组 84 718.93±189.54a 227.53±30.44a 946.46±67.98b对照组 84 0 933.29±21.08 933.29±21.08 t 34.764 -174.697 1.696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术中出血处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 少量出血患者可通过胶体液、晶体液输注补充容量, 而大量失血患者则需要输注血库备用血, 尽管能够达到补充容量的效果, 但可能造成自身失血丢弃, 浪费了血液资源。也有报道显示[2], 异体输血可能引起排异反应等不良事件, 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如何进行有效的术中失血处理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 随着《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出台, 自体输血技术在具备条件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均得到广泛开展, 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范及管理制度, 极大地提高了输血效果及安全性[3]。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出血进行回收、处理, 并将得到的Hct 50%~65%的浓缩红细胞再次输回患者。

在本次研究中, 输血后, 观察组患者的Hb、Hct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自体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异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心动过速、发热、溶血、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明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的血液保护效果明显优于异体输血。分析该输血技术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具体包括:①降低了异体输血风险, 减少了排异反应、传染类疾病的发生[4];②节约成本, 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经济性更强;③省略了异体输血检验血型的环节, 避免了血型检验过程的潜在风险, 减少危险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④有效解决当前血源短缺、配血困难、特殊血型稀缺等问题;⑤与血库血源相比, 自体血液红细胞活力、运氧能力更强, 能够提高输血安全性[5-8]。

综上所述, 在麻醉手术期间应用术野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能够达到良好的血液保护效果, 对符合自体输血条件的患者, 应尽量采取自体输血方式, 以促进血液指标恢复, 减少输血反应。

猜你喜欢
术野血量异体
科学神兽之战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论著/内镜下经鼻前床突切除术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改良Stoppa入路在髋臼及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术野自动牵拉暴露粘贴法在低位肛瘘手术中的作用分析
异体备查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36
异体备查
中国篆刻(2017年8期)2017-09-05 09:44:30
异体备查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膀胱冲洗液中加入去氧肾上腺素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