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东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性病症,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右下腹疼痛, 可伴发热、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多见于≥5 岁儿童, 极易引发阑尾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 甚至可引发患儿死亡。发病原因与阑尾腔梗阻、神经反射、血流障碍、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1-3]。而因小儿对自身情况描述不清, 通常就诊后病情危急。临床对其手术治疗以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为主。但因患儿身体敏感性高、免疫力差, 因此在对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慎重。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 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感受低、预后好等特点, 在腹腔手术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4-6]。基于此, 本次选取本院收治的58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 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腹腔镜组, 各29 例。对照组患儿男20 例, 女9 例;年龄2~11 岁, 平均年龄(6.25±2.62)岁。腹腔镜组患儿男19 例, 女10 例;年龄2~12 岁, 平均年龄(6.38±2.53)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患儿均经医学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阑尾炎;患儿年龄2~12 岁;无治疗药物及手术禁忌证者;患儿家长对治疗方式知情同意。
1.3 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予以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治疗;补液并开展纠正水电解质治疗;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展手术治疗。
1.3.1 对照组 患儿开展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叮嘱患儿排空膀胱内尿液, 然后进行常规全身麻醉, 并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切口位置选择为右侧髂前上棘与脐部连线的中外1/3 处, 逐层切开, 找到阑尾组织, 结扎阑尾系膜, 结扎并离断阑尾后残端, 行荷包缝合包埋于盲肠壁, 止血, 留置引流管或直接进行伤口缝合;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切口敷料更换时间为1 次/d。
1.3.2 腹腔镜组 患儿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叮嘱患儿排空膀胱内尿液, 然后进行常规全身麻醉, 并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 观察孔选择患儿脐上0.5 cm, 并建立气腹, 压力标准为10~12 mm Hg(1 mm Hg=0.133 kPa), 操作孔分别选择患儿左侧腋前肋缘下2.0 cm 及耻骨联合上3 cm, 腹腔镜探查阑尾周围情况, 清除周围聚集的炎性脓液, 对阑尾根部及系膜进行剥离, 超声刀烧灼处理阑尾系膜, 套扎线结扎阑尾根部;切除阑尾后用标本袋经穿刺孔取出。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切口敷料更换时间为1 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各项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术后肠梗阻、腹腔脓肿、切口感染。③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 根据患儿沟通能力分别开展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法(WBFPS)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对沟通障碍患儿开展WBFPS 评价:向患儿展示6 个不同表情的人脸简笔画, 由微笑至大哭表示不痛至剧痛, 共6 级评价标准, 分别记0 分、 2 分、4 分、6 分、8 分、10 分。对沟通无障碍患儿开展VAS评价, 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 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儿从0 cm 开始向10 cm 端划线, 并停止在自认为当下疼痛程度的数字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儿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4%, 低于对照组的2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对照组 29 45.23±9.54 10.67±5.26 29.51±7.05 7.12±1.03腹腔镜组 29 35.48±8.26a 4.93±2.42a 13.42±5.35a 4.02±1.10a t 4.161 5.339 9.790 11.07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
2.3 两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腹腔镜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为(4.03±1.24)分, 低于对照组的(6.25±1.0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16, P=0.000<0.05)。
相对于成人而言, 小儿因免疫力较低、身体疼痛感受敏感度较高, 因此当小儿发生急性阑尾炎时症状较成人剧烈, 并且因患儿对自身病情描述不清或不了解发病机制, 可发生延误病情的情况, 增加治疗难度, 并且极易引发阑尾穿孔, 使阑尾内容物向腹腔扩散, 引发弥漫性腹腔感染;可伴高烧、呕吐等,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7,8]。虽然患儿伤口愈合能力较强, 但手术耐受程度较成人低, 因此应慎重选择手术方式。
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创口小、对患儿创伤水平低的治疗方式。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因创伤水平低、内脏牵拉程度轻, 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 保证有效恢复;同时因对腹腔干扰程度弱, 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速度;腹腔于手术室空气中暴露程度低, 可降低腹腔感染情况, 并减少腹腔脓肿发生率, 提升患儿整体康复水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儿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4%, 低于对照组的2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为(4.03±1.24)分, 低于对照组的(6.25±1.0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16, P=0.000<0.05)。黄耀[9]在研究中对96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开展传统开放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 结果显示经腹腔镜治疗患儿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儿, 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儿, 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张雪峰等[10]对80 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进行相同研究, 结果证实腹腔镜手术是对急性阑尾炎患儿更具价值的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 在对急性阑尾炎患儿的治疗中, 因患儿手术耐受性差、免疫力低等因素, 应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 以降低感染情况, 同时降低手术创伤, 提升患儿康复水平, 缓解术后疼痛感受, 是具有优势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