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荣华 胡海菁 高峰 徐新超
相关研究显示, 小肠出血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为临床上常见疾病, 以往医护人员均对患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小肠插管造影对病情实施诊断[1]。而随着临床影像技术不断发展, 对于小肠出血患者实施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十分重要[2]。因此, 本院对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8 月1 日~2018 年8 月10 日本院收治的200 例小肠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 50 例, 女50 例;年龄20~60 岁, 平均年龄(40.21±7.15)岁。对照组患者中, 男49 例, 女51 例;年龄21~60 岁, 平均年龄(41.15±7.2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我国小肠出血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并签署同意书;③无认知障碍及精神障碍。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严重精神疾病、造血系统异常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②存在其他严重疾病, 比如恶性肿瘤等;③各 项资料不完善, 不符合本次研究需求。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采用X 线诊断。使用本院提供的X 线数字化摄像机, 对患者进行宽脉连续采集, 将采集完毕后图像实施静态减影处理后, 得到血管造影图像, 将患者的诊断结果详细进行记录。
1.4.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 诊断。在检查前告知患者应空腹, 在扫描前60 min, 分4 次让患者喝1500 ml 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 从而充盈患者小肠, 在扫描前15 min 为患者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20 mg, 为患者实施心理疏导, 从而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使患者保持自身呼吸平静[3,4]。使用本院提供的多层螺旋CT 机实施检查, 设定扫描程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度5 mm、重建间距5 mm, 扫描范围为患者膈顶直至患者耻骨联合部位, 使用针头对患者肘部静脉实施穿刺, 在患者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实施扫描, 在患者动脉期扫描后进行团注跟踪, 根据患者动脉期、门脉期的冠状位对患者病变部位图像实施三维重建, 层厚为1 mm、重建间隔为0.7 mm, 工作人员对重建图像实施处 理[5]。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误诊及漏诊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93.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2, P=0.0015<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误诊及漏诊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2.00%、5.0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13.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8、3.9072, P=0.0172、0.0481<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误诊及漏诊情况比较[n(%)]
近年来小肠出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该疾病主要是由于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创伤所致, 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6]。小肠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5%~10%, 既往通常将其归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一般认为小肠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血管发育不良、肿瘤、炎症性肠病、美克尔憩室、卓-艾综合征、感染性疾病、血管炎等。而随着临床影像技术不断发展, 对于此类疾病实施一项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显得十分重要, 不仅能够早期明确小肠出血患者的病情, 而且有利于为临床医生治疗小肠出血患者提供参考依据[7]。因此, 本院对多层螺旋CT 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以期探讨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 为常见影像学技术, 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 具有采集速度快、后期处理功能强大、范围广、覆盖面积大等特点, 能对患者肠腔外病变、肠腔以及肠壁实施观察, 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能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病灶的性质[8]。研究显示, 小肠出血患者血管畸形或炎性增生基础病变十分明显, 而通过采取多层螺旋CT 检查, 能对该类病变及时发现, 并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而在本次研究中, 其中有2 例患者发生回盲部出血情况, 根据患者CT 图像显示, 患者盲部对比剂具有显著渗出情况, 由此说明实施多层螺旋CT 诊断对小肠出血十分有效, 具有显著的检出率, 能为临床医生对小肠出血病情提供有利依据, 其检查过程安全, 检查结果十分可靠, 且在本次研究中仅仅只是有少部分患者发生误诊和漏诊情况, 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检查前未进行准备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使小病灶显示情况和患者图像质量受到影响, 同时图像后期处理方式也需要改进, 需要进一步进行 研究[9]。现如今, 多层螺旋CT 已经成为小肠出血患者首选诊断方式, 受到多数患者青睐,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93.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92, P=0.0015<0.05)。观察组患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2.00%、5.0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13.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6738、3.9072, P=0.0172、0.0481<0.05)。
综上所述, 通过对小肠出血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 诊断的应用效果显著, 不仅能提高阳性检出率, 还能降低误诊和漏诊率, 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和大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