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昌其人及故居

2019-07-06 05:55:02林思明
闽都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茶花女林纾福山

林思明

王寿昌先生的巨大功绩是将小仲马的《茶花女》推介到中国来。他没有亲自执笔翻译,而由林纾的生花妙笔制作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文小说,当年给中国社会(而不仅仅是文坛)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素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之说。

一、外交部特派福建交涉员的工作

先生有些不为人知的工作,即担任民国初年外交部特派福建交涉员。当年,他的好友甚至认为他不过是“一官自隐”而及时行乐,更有误传他只做了两三年就受人排挤,丢了官,去教法语了。不过,根据近年来台湾故宫博物院新公布的馆藏资料,王寿昌当交涉员从民国二年(1913)到他去世前的1925年(他是1926年去世的)一直未有中断,共有200余件档案,每件短则一二页,长则数十页,详尽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武昌起义时王寿昌正在汉阳兵工厂任总办(相当于厂长),他不介入任何一方,而到上海避之,大约1913年初回到福建,成为民国政府任命的外交部特派福建交涉员。这个官职的前身是清政府在宣统年间刚刚设置的“交涉使”(并不是每个省都有),一些对外交涉的省份由藩臬两司兼职。后来外交部奏准,派其部中懂外交的干员担任,官职正三品。福建省首任交涉使吴锜,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任驻俄大使馆员多年后试用为代理(但该员似未到任,无记录可查)。到了民国以后就是王寿昌了。福建当年是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的外交大省,先后有17国外交人员驻节,对外贸易也较发达,交涉的任务之重非普通省份所能比。

民国初年各省关于出现日人测绘地图的情况

王寿昌的交涉主要集中在对付日本的蚕食行为。在他任职的10余年里,日本对于中国的侵吞野心逐渐暴露,行为也越来越放肆。

当年日本人开始在中国全境勘测地图,有六省提出交涉。由于交涉员的文化背景和见识各不相同,交涉的手段相去甚远。在外交部现存的档案中,王寿昌一人的来往文牍约占全国同类档案的一半。他省往往只是“提出交涉”“设法阻止”,相当于表态。王寿昌则细致得多,甚至把日方人员出自何军种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并且将他们测绘的细节与要点翻译成中文报告外交部。外交部对于日本这种不顾国际惯例的侵略行为进行了坚决抵制,逼使后来日方地图测绘活动不得不转为秘密进行。

对日交涉的另一个要点是遏制日方的各类霸凌事件。日闽有很多生意往来,日治台湾地区和福建的政经联系大大小小事情从不间断,如:日本人购物不遵守中国条例,这类案子日方不听中国官厅指令,或强闯强夺,或钻空子狡辩,无理强三分,导致双方民间纠纷。最典型的,是台省籍人李涂水因涉嫌盗窃被浙籍船舶水手痛打的事件。这件事的起因,日本人硬说成是台江学生把在路上行走之无辜台人掳去痛打。双方各执一词,诉控数月,日本人又耍手腕派军舰进入台江内河炫耀武力。王寿昌凭着对于国际交涉的丰富知识与机智,不激化不退缩,把日本人的挑衅坚决地挡了回去。

李涂水偷窃被殴事件的交涉文件

王寿昌的交涉员生涯还包括了“敌国人民财产管理会”的兼职。1919年,中国对德宣战,德国在福建的侨民遣返、财产代管、战后处理(发还及拍卖)也都由他负责。

民国初年,福建省的外交可以说是波澜不惊。这些要归功于王寿昌等学者型干员的理智与勇气。

后来,王寿昌的最小儿子王铁崖(1913年任交涉员时所生)选择了国际法作为留学英国的专业并且最终成为国际法专家,很可能是受其父这段生涯的影响。

二、君子之交的光绪诸举人

19世纪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仍然是科举考试、学优登仕。王福昌和王寿昌兄弟先后毕业于船政学堂并且留学法国。王寿昌又和那一时代的不少文人有着良好私交,最重要的私交莫过于翻译《茶花女》与林纾的合作。

林纾1922年去世时,王寿昌有《挽林畏庐》一诗:

当代文豪今已矣,卌年交谊痛何如。

半生宿疾犹存世,近岁胜游尚起予。

推枕惊呼中夜梦,检厨忍读旧时书。

越城一语成追忆,老擅才名信不虚。

原注:先生中年落拓,居南郭外。一日入城,傍晚余戏之曰:城门闭矣。先生怵然,徐曰:“不怕,吾能越城。”又曰:“吾无政事,必有文章。”

据此可以认为两人初识自1882年前后,其时王寿昌18岁,尚在船政学堂就读,林纾则已至中年,并于是年中举,到了1897年二人合译《茶花女》时,可说已是相当默契的朋友。王寿昌留学法国的年代,正是小仲马因为《茶花女》走红欧陆、声誉逾越其父大仲马的时代。王寿昌把《茶花女》推荐给林纾实属深思熟虑,若非王寿昌推介,福建才子林纾岂能知晓国际文坛大背景呢?后世研究林译诸学者,每以林译小说的取材芜杂为憾,不过,又都对茶花女之取材赞不绝口。也因林译《茶花女》而一炮走红,林纾的同届举人陈衍、高氏兄弟等对后辈王寿昌刮目相看,后来又与何振岱等相识。他们之间知识结构互补性强,友谊不曾中断。

尽管有不少旧派文人相挺,王寿昌的思想还是以留学生为基本特征。严复去世时(1921),王有挽诗二首可证心迹:

挽 严 几 道

佳章病里正吟哦,忽诧高风逐逝波。

咫尺乡园悭一面,只今门巷忍经过。

同窗前辈推殊绝,四海名流损己多。

泉下相逢涛园老,应悲世事尚蹉跎。

注:余与先生俱为船政学堂学生。

其二

若辈将沉陆,先生岂帝秦。

救时真妙策,首事惜非人。

子厚才为累,青莲枉未仲。

吾言倘折狱,千载莫纷纷。

王寿昌去世后十年,他的女儿王真恭楷手抄了父亲的诗文出版以为纪念,陈衍、何振岱都为此写序。

不过,感情归感情,作序也好评点也好,都没有虚情假意的拔高。例如何振岱序直截了当地说,王寿昌不以诗名。

陈衍在重要著作《石遗室诗话续》中,以千字以上的篇幅介绍了王寿昌的两女王真和王闲的诗,甚至于对诗作不多的王家小儿子王迈也有所评介:“六九、故人王子仁(寿昌)少子迈,字达之,幼颖悟……”但却未把王寿昌本人作为诗人介绍。

今日“诗书画三绝”之誉,本是前辈对他两位女儿的奖掖之语,被移花接木到王寿昌身上,实为画蛇添足。毕竟,作为一个新潮学人,懂外语、有法学专长,还要扮演一个古代才子,太强人所难了。

三、关于“光福山房”与诗会

十余年来,福州有些报刊刊登的文章中,关于“光福山房”有了以下的传说:

王寿昌于民国初回到福州后,业余时间以文会友,广交乡土文化人,经常邀文友来到风景如画的“光福山房”聚会。当年有名儒陈衍、解元郑孝胥、挚友高凤岐、亲家何振岱,还有同译《茶花女》的林纾等名人。他们对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王寿昌都十分尊重,经常来到山房,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或谈古论今,或抚琴抒怀,或举行笔会等,使沉寂百年的老宅热闹非常,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而,在清末民初,“光福山房”成为福州地方名流、文人墨客、才女雅集聚会之所。

窃以为这些民间误传虽无伤大雅,但与事实不符,谨根据目前的资料匡正如下:

“光福山房”,是王寿昌的房子吗?听这名字,马上能联想起来的是清末革命党组织“光复会”的谐音化名。王寿昌在清朝有官职,并不倾向革命,不可能给书房起这名字(即使是到了清室逊位,他做了民国的外交部福建特派交涉员,也未必肯起这样的堂号)。传说郑孝胥书写这堂号匾就更离谱了,郑孝胥的愚忠于清,乃毕其生一以贯之的(郑孝胥家有一仆人,文化不高却能模仿郑孝胥的字体,几可乱真,不排除此人所为)。不过这都口说无凭,且称此匾在“文革”动乱中被毁,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光福山房”(准确说,仙塔街48-50号)从来不是王家的房子。王家的房子在仙塔街有两处。一处是和“光福山房”(在街东北角)对角隔着大半条街的西南角(两房相距200米之遥),这是王家祖宅,辛亥年以后王寿昌一家曾住过;另一处则是与“光福山房”一墙之隔的43号,它是一座朴素的二层小洋楼,王寿昌家人住过,唯独王寿昌本人未住过,这是在王寿昌去世后,他的遗孀刘徽君购下的,他们一家一直住到仙塔街改造之日。

王真女士有一封信曾经提到她母亲勤俭累积买房之大略。

这里还有一张王真女士手写的明信片,日期大约在1960年,她向扬州市图书馆征询是否需要收藏她为老师陈衍先生补撰的年谱(最后一部分,53岁到82岁),这一有趣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纯属偶然,而她本人手写的地址恰恰也是43号。

那么,所称那五位常常来作诗的客人是不是来过这里作诗画画弹琴呢?也没有!

需要说明的是,王家和48-50号的主人虽一墙之隔,却没有产生过任何产权纠纷,邻居华屋美景气派的亭台楼阁假山鱼池自有其主。王家从王寿昌本人到后代子孙所有能查到的文字根本就没有“光福山房”之字样!外界把所谓“光福山房”传说得沸沸扬扬之时,王家后代却不想掠人之美,王寿昌的孙子王文同甚至主动联系报刊断然否定误传,撇清事实真相。

王真女士的手写明信片

说说那五位诗人吧!密集交游的,文字汇聚在一起的,触动了聚宝者发起“光福诗会”故事的灵感。不过,时空岔开的缺口却着实太大,无法自圆其说。先排除高凤岐吧,他的确是王寿昌友人,宣统元年(1909)已病逝于上海。民国以后的任何诗会肯定都与他无干。

“光福山房”这个堂号,在各位传说中参会的诸老的书中,一次都没有出现过,这难道不奇怪吗?如王寿昌真有个漂亮的“光福山房”,也许王真给他的遗著起名《晓斋遗稿》还不好理解啦……书名没有“光福”,至少40多首诗文或两篇序作里也未提到,哪能这样神秘失踪呢?!

按传说,“光福山房”起名一事,系陈衍和郑孝胥在场所为。其实,郑孝胥在辛亥革命之后根本没有回过福州,他的逐日日记能够明证。

非但郑孝胥没有回福州,和王寿昌合作翻译《茶花女》的林纾竟然也没有回过福州(他的年谱也可以证明)。假如我们嫌查年谱麻烦,且看看这首挂在他故居纪念馆的小诗就一清二楚了!

这是林纾为了他的侄儿去福州给祖先扫墓写赠的,他本人已经20年没有给祖先扫墓了。众所周知,林纾很讲忠孝,他以垂老之年尚且能11次参谒光绪皇帝之墓,若他能回到福州,并去王寿昌家里作诗,岂能不去祭扫自己祖宗的墓?

林纾的诗

那么陈衍是不是起名并参加过这个诗会呢?也没有啦!他完全不晓得那个山房。须知,陈衍和王寿昌不但是朋友,陈衍且是王寿昌两个女儿的老师,还是他的连襟。在陈衍著名的诗话里是这样介绍王寿昌的家:

王子仁,余娅也。两少女娟秀嗜书史,行七者名真,号耐轩,行八者名闲,号坚庐,皆能画能诗文词。幼从郑无辩、何梅生学,梅生并诲之琴。子仁官福建外交司长,所居崇楼临台江,为置书万卷实焉。满园高树幽花,皆诗料也。

有万卷藏书的王寿昌家,并不是什么“光福山房”,而是坐落在仓山俯瞰台江江流的山坡上。王寿昌既做了交涉员,自有很多涉外公事要办,考虑到仓山是洋人住地,为了处事方便,在仓山购房才再合理不过了!

最后一位重要人物何振岱如何说?首先,“亲家何振岱经常来作诗”,这恐怕是对于王何关系想当然的一种误会。王寿昌写过一首诗,戏说他的七八两女不肯谈婚论嫁,又恰恰把这首诗给何振岱看过,那时他们显然并不是亲家关系。一直要到多年之后,王寿昌的八女(1906年生)方成为何振岱的儿媳,这层关系才告成立,其时王寿昌又何在?

再看何老1948年的诗《洪水行》之序:

家居理旧书约十数万卷,聊以娱老。大水骤至,涨至丈余,合家聚一廊隙。予则盘坐柴盆中,饿两日不粒食,遇救乃出,至王耐轩家,足弱连跌。遂病多日,始归吾庐。数十年不被水,此次殊出意外,病粗愈,书此纪之。

这是王寿昌去世以后22年(1948),福州发洪水,何振岱得救逃出后避住在他的学生(王寿昌的女儿王真)家里的记录,他说过住的是“光福山房”吗?显然没有!

那个避水之地,是43号。假如是“昔日作诗画画的光福山房”,何振岱必有另一番感慨,岂能写得如此平淡啊?

福州的诗坛掌故,地方史家郭白阳氏(黄巷五子登科的郭家后人)记述甚详。他的回忆如下:

何枚生丈振岱,字心与,晚号梅叟,谢枚如先生之高弟。与先公为神交。民国初年,国事奠定,乡之诗人多半里居。丈因与先公及王又点允暂、陈叔伊衍、叶伯聪心炯、林则铭大年、林宗泽平冶、周雨渔愈、郑无辩容、龚惕庵乾义、刘筱云崧英诸前辈结自闲诗社。初集于城南沈叔眉公祠,次集于于麓化城寺,三集于豹屏山看梅,四集于西湖镜湖亭,五集于乌石第一山房,时余少,间亦侍游。今回首三十余年事,而自闲诗老,凋零殆尽。存者独丈一叟而已,不禁神伤……

这一段记载,因为他的父亲郭则寿(留学日本,归赐留学进士)乃是诗社中人,他本人也时常随侍,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齐全证据充分。“自闲诗社”里有当年福州诗坛几乎所有人物,亦没有王寿昌,因为王寿昌忙,且非传统意义上的诗人。

不过,郭的书里对于王寿昌子女的诗话却是记载了的:

王友乔倩名迈,字达之,子仁先生寿昌之季嗣也。性富情感。家有婢……

其姐耐轩女士真,亦善诗词,能画。辑乔倩诗词,附刊于《晓斋遗稿》,并撰二十年来同怀回忆录,系以《锁窗寒·哭六弟》云……

请特别注意,王友乔倩这个称呼,说明郭是王迈的朋友,到没到过他家作诗,肯定不会搞错,也并不会疏忽他的父亲。

没有在什么“光福山房”作诗的韵事,更无王寿昌参与其中。

文章中隐隐约约提到福建艺文名家陈子奋(1898-1976)、潘主兰(1909-2001)等几位晚一辈人,1926年王寿昌先生谢世时,他们还不具备进入类似自闲诗社式的“诗文圈子”(即使王寿昌能进)的机会。陈子奋要到1927年才因为徐悲鸿大师之推介而为国内艺坛所重。至于潘主兰老先生,王寿昌逝年,他年方十七,在那时能否进入圈子,郭白阳先生没说,我们不妨合理推断一二。在他老人家德邵年高之年向事懵老人家换得一些墨宝,只能说明老先生宅心仁厚,但对于“光福山房”之存在性证明了无帮衬。

仙塔街的王家旧址,包括王寿昌先生的祖居、后来王真等人住过的43号旧屋,以及被传说为“光福山房”的48-50号都先后在城市改造的洪流中消逝了。一些不实的信息缘于旁人虚虚实实的记忆,也变得渐渐模糊。

从王寿昌先生的斋号“晓斋”和他两位女儿的号“耐轩”“坚庐”推测,我倾向于根据他的亲戚兼好友陈衍的描述“所居崇楼临台江……满园高树幽花”的方向去探寻,或许才有个水落石出。

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新造的仓山区烟台山外交园区,已经修复了美国领事馆等一些相当有意思的旧屋,甚至已经试开放给民众参观,效果很不错。是否能给主导者福建省特派交涉员王寿昌先生(他还是著名的《茶花女》的推介者)留一片回忆的天地?

猜你喜欢
茶花女林纾福山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32
生命的约定
——电影《郭福山》主题歌(男中音独唱)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海峡姐妹(2017年11期)2018-01-30 08:57:45
茶花女吊灯
拥抱
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2017-05-16 17:32:13
歌剧《茶花女》剧照
艺术评论(2016年4期)2016-06-12 07:04:53
茶花女柳依依
音乐生活(2015年2期)2015-12-19 13:22:58
大娘面馆 引领传统鲁菜出国门
餐饮世界(2015年8期)2015-09-08 11:55:38
福山凹陷美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