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
闽剧是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间表演活动又多和当地民俗活动相结合,具有画面浓墨重彩、乡土气息浓厚的特点,一直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的镜头。最近三四年,我先后到城门、盖山、鼓山、马尾和南通、南屿、尚干、青口一带的20多个村子和老城区的一些地方拍摄闽剧演出,积累了一些影像资料,对这项乡土文化活动有了粗浅的印象。
民间闽剧的演出场所多在祠堂和寺庙宫观,这里也是许多传统习俗和信仰传承的载体。老城区寸土寸金,民间极少有固定的闽剧演出场所,一般在寺庙宫观前的空地上临时搭棚唱戏,灯光音响、布景道具简陋,请的剧团水平也比较一般。场所限制加上“噪音扰民”,老城区里的民间闽剧演出逐年萎缩,如今越来越难看得到了。其红火场面在城郊。我跑过的多数村子,戏台和观众席占了祠堂和寺庙宫观面积的大部分,俨然小型剧场。人口越多、生活越富裕的村子,戏台修建得越是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城门胪厦宝庙、黄山郑氏祠堂是其中代表。装饰戏台的镂空木雕、壁画、堆塑,多数讲述《三国演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的故事,和戏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贞节烈女相互映衬。不过也有特例,尚干林氏祠堂和城门山后村戏台壁画,讲述的则是福州现当代林姓名人故事。
城门温墩狮公府,人神同看戏
哪位村民终成愿景,例如子女考上重点大学,经商发了大财,还愿的重要形式就是借菩萨诞辰等时机请大家看戏。联系剧团、发布戏榜等事宜由祠堂和寺庙宫观管委会操办,费用则由家有喜事的村民掏腰包,让乡邻免费看戏。遇到村里喜事多时,日场连着夜场,可以接着演三五天。捧场的除了本乡老人,还有一个自发形成、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年戏迷群体。他们怀揣热心戏迷收集的月度戏讯,对全市城郊主要乡村的闽剧演出信息都了如指掌。
在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附近的霞湖村,我曾遇到一位名叫陈若碧的九旬老人,他除了经常在城郊欣赏闽剧,前两年有时还和两位80多岁的戏友,乘坐长途客运班车到古田县追着钟爱的剧团看戏。他们找家旅社住下来,在古田连着看两三天的闽剧,过瘾了才回福州。直到儿子为老人的安全考虑,“没收”了他的身份证才作罢。
演出分日场和夜场,分别在中午2点和晚上7点开始,不过早早就有人来占位子。有的在椅子上用石头、砖头压张报纸,有的在椅子上绑条塑料绳。一些村子有在前排给高龄老人留座的习惯,以倡导敬老风气。在闽侯青圃灵济宫,我看到当地不少老者甚至自制了专门用于看戏的高脚竹椅,可见当地看戏风气之盛。
外乡戏迷常常自带简单的点心,一边填肚子一边悠然地等戏开演。今年正月在城门镇城山顶,笔者目睹热热闹闹的日场闽剧表演结束,三四十位老人却不离场。他们一边兴高采烈地评论着下午的戏,一边不紧不慢地从包里掏出各种点心,有方便面、盒饭、八宝粥、面包等。据说过去由于担心返程太晚没有公交车,家住市区的老人往往看不了夜戏。地铁一号线开通,沿线城门、盖山一带的村子恰好是民间闽剧兴盛之地,助推着老人们看夜场的热情。
离登台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剧团演员就在戏台两侧忙开了,化妆、整理一身行头可是件费功夫的事儿。在台前观众期盼的眼神中,一位位穿着现代服装的男女演员,仿佛走进时空隧道变身古人。有的手提裙摆,莲步轻移,巧笑倩兮;有的身着铠甲,挂着美髯,威风八面……时常可以看到夫妻演员随身带着一两岁的幼儿,忙里偷闲喂奶、换尿布,告诉人们这仍然是现实生活。
青口灵济宫,表演间隙
仔细观察演员日常着装和使用的手机等物品,多少可以看出不同剧团的收入水平高低。据说活跃在福州城郊乡村的民间职业闽剧团有近200个,从事闽剧创作和表演的演职人员达近万名。演员收入差距较大,最高的小生月收入可达三五万元,花旦也有1.3-2.5万元。不过,我曾多次接触一家主要在老城区表演的民间剧团,主要角色演出一场也就二三百元的报酬,其他宫娥、兵卒等基础演员最低才几十元。这个团里的一些中青年演员平时还当写字楼保安、超市营业员、报社送报员,演出的时候,团长就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当然,他们的表演也相对粗糙,有一回团长甚至邀请我登台扮演衙役与侍卫。
“锵锵锵,咚咚咚……”随着时缓时急的锣鼓声响起,大幕徐徐拉开。这些年许多团都用电子显示屏取代了布景道具,不仅省事而且场景更加逼真。正式剧目开始前,往往都要加演“八仙祝寿”“跳加冠”“打财神”,为出钱的东家祈福。等到戏台上的电子显示屏里百元人民币纷飞,主人扯起红布到台前接“财神”递下来的“金元宝”时,这一环节才算结束。东家少不了要往戏台上抛几个红包,对演员表示感谢。在鼓山远西村凤洋新西境,我还看到东家同时递上面包等点心,慰劳演员。
“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正如这副楹联所描述的那样,小小戏台此时成了大世界。走两步退一步,就走过千山万水;甩一鞭,划一刀,便退却千军万马……冤案是包括闽剧在内的舞台戏剧的一大主题,老百姓要的是光明公正。戏的情节设置,主人公多是好人,因受冤枉落难了,几经周折得救后,又出人头地。这种模式或许可以用首诗来概括:“才子佳人相见欢,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闽侯县南通镇苏坂北社的闽剧表演
在盖山高湖吴氏祠堂和南通镇苏坂北社等地的民间闽剧表演中,我目睹受刑的女主角如泣如诉地唱完一段“苦情戏”后,东家女主人在观众的一片喝彩声中走上戏台,在她的发髻上插上数张百元人民币。面对我的疑惑,有位剧团乐师回答说,她们一般是扮演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之类人物的青衣,端庄、严肃、正派。在被冤枉受刑后,往青衣头上插人民币,既是对她唱功的肯定,也有帮她去除晦气的意思。
台上文戏精彩细腻,武戏热烈火爆;台下观众或站或坐,喜气洋洋。小商小贩也来寻找商机,有的在戏场门外起火生烟炸海蛎饼、煮鱼丸,有的在场内寻个不妨碍人的角落,边看戏边卖糕点,有时还有孩子们喜欢的棉花糖、小玩具。
对看戏的老人来说,家门口的闽剧是乡音、乡情;在一边玩闹的孩子们长大后各奔前程,这方小小的戏台便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