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型铜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去除水中4-CP的研究

2019-07-05 08:44:26
山东化工 2019年12期
关键词:锐钛矿溶胶催化活性

叶 龙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1 引言

在煤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氯酚类污染物排放量较大,该类有机物不仅毒性大,而且其中很多是致癌物质[1]。氯苯酚(4-CP)作为氯酚的典型代表,不仅被广泛用于制药、染料、塑料等工业,还可被作为C2H5OH的变性剂、精炼矿物油的选择性溶剂。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已将4-CP纳入优先控制范围内,并规定4-CP在环境中的浓度不可大于1 mg/L[2]。

目前,生物降解、吸附和高级氧化(AOPs)等方法均被用于去除水中4-CP。非均相光催化技术,作为AOPs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已被成功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毒污染物,该技术操作简单且易被大众接受[3]。在品类繁多的催化剂中,粉末状TiO2被公认为是催化活性最高、化学稳定性最好、无毒而且价格合理的一种催化剂[4],其最大缺点是不易回收。研究表明,如将TiO2负载在SiO2上可提高其催化活性并利于二次回收[5]。当向负载型催化剂中掺杂金属元素时,可促进电荷分离,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电子陷阱的同时,可使更多的e-迁移到催化剂表面,进而发生一系列氧化或还原反应[6]。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负载型铜掺杂TiO2催化剂并对其表征,以对水中4-CP的去除率(R)为评价标准,筛选出催化活性最优的催化剂。

2 实验

2.1 试剂与仪器

无水乙醇、钛酸四丁酯、冰醋酸、氯化铜均为市售分析纯,对氯苯酚(美国Sigma-Aldrich有限公司)为色谱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SEM(美国FEI公司);XRD(日本理学公司);BET(美国康塔公司);LC-10AVP型HPLC(日本岛津公司);COSMOSIL C-18-AR-II 色谱柱(250,4.6 mm i.d.)。

2.2 负载型铜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

7.4 mL无水乙醇和13.6 mL钛酸四丁酯混合(20±2 ℃)后剧烈搅拌15 min,19.2 mL冰醋酸缓慢滴加入上述溶液,密封后持续搅拌72 h。在上述制备过程中加入一定量CuCl2溶液,得到掺杂金属铜的溶胶凝胶。将50 g清洗干净的载体(50~60目)与上述溶胶凝胶搅拌6 h。然后将混合物在80 ℃的烘箱中烘干,再在马弗炉中焙烧,以2 ℃/min的速度升温到某一温度并停留一段时间。如向溶胶中加入不同量的CuCl2,则得到不同Cu2+和TiO2的质量比(r)的溶胶,将r为0%、0.1%、0.5%、1.0%所对应的催化剂分别记为Cu0、Cu0.1、Cu0.5、Cu1.0。

图1 间歇性光催化实验装置

2.3 光催化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空气经底部钛板进入使催化剂呈流化态,每次进行反应时将一定量的催化剂和1.5 L浓度为100 mg/L的4-CP溶液倒入反应器中,打开紫外灯电源,每隔5 min用注射器取样,样品经0.2 μm滤膜过滤后保存。每次实验进行3次平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

3 结果与讨论

3.1 载体的选择

光催化系统中所用催化剂的载体类型包括无机和有机两类,由于系统中羟基自由基的存在,反映系统表现出较强氧化性,这就要求所用载体必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此外,还要考虑负载型光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可回收利用性。针对以上要求,选择焙烧温度为500 ℃,焙烧时间为2 h,本实验分别以50~60目的粗孔硅胶(SiO2)、颗粒活性炭(GAC)、γ-Al2O3作为载体,在相同条件下制备Cu0.5,以R值为考察指标,比较3种催化剂活性。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当以SiO2为催化剂载体时R值最大。因此,在本实验中选择SiO2为载体。

[4-CP]0=100 mg/L,[催化剂]=10 g/L, T=20±2 ℃,空气(0.6 m3/h) 图2 使用不同载体制备的催化剂对R值的影响

3.2 焙烧温度的选择

焙烧温度改变会引起TiO2晶型改变,并且影响到催化剂的催化活性[7]。当焙烧温度分别选择300 ℃、500 ℃和700 ℃时,保持焙烧时间为2 h,制备催化剂Cu0.5。从图3中可以看出催化剂的晶型结构明显不同。经过XRD分析可知,本实验方法制备所得催化剂为混晶型TiO2,由锐钛矿型和金红石型构成。不同焙烧温度制备所得催化剂中锐钛矿型TiO2的含量不同,300 ℃时其含量为63.6%,500 ℃时其含量为81%,700 ℃时其含量骤降到4%,金红石型TiO2质量分数为96%。这是因为过高的焙烧温度导致锐钛矿型TiO2向金红石型TiO2的转变。有研究表明,当以TiO2为催化剂时,锐钛矿型TiO2起到主要的催化作用[8]。相比300 ℃和700 ℃而言,500 ℃时催化剂中锐钛矿型TiO2含量最多。因此,本实验中最佳焙烧温度为500 ℃。

图3 不同焙烧温度时的XRD分析

3.3 焙烧时间的选择

不同焙烧时间会影响催化剂表面微观形貌和比表面积,其催化活性也受影响。实验考察了焙烧时间对R值的影响。如图4所示,制备Cu0.5时,当焙烧温度为500 ℃时,焙烧时间分别选择1 h、2 h和3 h,R值并非一直随焙烧时间延长而提高,当焙烧时间为3 h时,R值明显低于2 h时的值。这是由于过长的焙烧时间导致催化剂部分烧结(图5),进而降低了催化剂活性。此外,不同表面形貌导致3种催化剂BET测试结果各异。从表1可以看出,焙烧时间的为2 h时制取的催化剂比表面积最大。因此,本实验中最佳焙烧时间为2 h。

[4-CP]0=100 mg/L,[催化剂]=10 g/L, T=20±2 ℃,空气(0.6 m3/h) 图4 不同焙烧时间制备催化剂对R的影响

图5 不同焙烧时间制备的催化剂的微观形貌

表1 不同焙烧时间催化剂的BET测试结果

3.4 掺杂量的选择

Cu的掺杂量会对R值产生影响。由图6可以看出,在完全相同反应条件下,分别使用Cu0、Cu0.1、Cu0.5、Cu1.0时,R值表现不同,适宜的掺杂量可使R值最大。当r值从0增加到0.5时,R值由66.62%增加到90.21%,这可能是因为掺杂适量的Cu后可以有效阻止e-和h+的复合进而使R值增大。但当r值增大至1.0时,R值却下降到78.54%。这可能是因为过多掺杂量会使催化剂活性降低,过多的金属可能会成为催化剂表面上e-和h+新的复合中心[6]。因此,本实验中r的最佳值为0.5。

[4-CP]0=100 mg/L,[催化剂]=10 g/L, T=20±2 ℃,空气(0.6 m3/h) 图6 Cu掺杂量对R值的影响

4 结论

以CuCl2为铜源,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负载型铜掺杂TiO2催化剂。研究了载体、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铜的掺杂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粗孔硅胶为载体,焙烧温度为500 ℃,焙烧时间为2 h,Cu2+和TiO2的质量比为0.5%时,所得Cu0.5对去除水中4-CP的效果最佳,催化剂中TiO2以锐钛矿型为主。

猜你喜欢
锐钛矿溶胶催化活性
贵州水城龙场锐钛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矿产勘查(2020年8期)2020-12-25 02:46:36
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性能ZrO2纳滤膜
陶瓷学报(2020年3期)2020-10-27 02:08:12
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Y掺杂锐钛矿TiO2的磁光性质
一种锐钛矿二氧化钛/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无机盐工业(2017年6期)2017-03-11 14:43:47
W、Bi掺杂及(W、Bi)共掺锐钛矿TiO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稀土La掺杂的Ti/nanoTiO2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活性
环化聚丙烯腈/T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活性
溶胶-凝胶微波加热合成PbZr0.52Ti0.48O3前驱体
应用化工(2014年11期)2014-08-16 15:59:13
Fe3+掺杂三维分级纳米Bi2WO6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
Ce:LuAG粉体的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和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