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痤疮相当于中医肺风粉刺, 多见于青少年, 部分可迁延至成年, 是一种十分常见又易反复的皮肤病。处理不当可形成囊肿, 留有瘢痕, 严重影响患者社交与心理。本病多为遗传及性激素水平异常导致, 西医多是口服及外用抗生素、抗雄激素及维甲酸等药物, 使用后确有效果, 一旦停药极易复发, 且副作用大, 并产生耐药性[1]。本院开展中医药口服、外敷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0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皮肤科进行治疗的112例中度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Pillsbury)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两组比较, P>0.05
Ⅱ级 Ⅲ级对照组 56 26 30 23.86±8.19 36 20观察组 56 27 29 24.05±8.31 38 18组别 例数 性别 平均年龄(岁) Pillsbury分级男女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2013年版《皮肤性病学》进行诊断, 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进行诊断[2,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 且年龄15~35周岁;②患者按照Pillsbury分级定为Ⅱ、Ⅲ级, 且来院治疗前未接受过系统治疗;③有痤疮家族遗传史;④患者无精神障碍, 有自主行为能力;⑤患者自愿同意且能够配合用药顺利完成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合并严重的神经、呼吸、消化、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者;③合并仍在治疗的其他皮肤病;④非炎性、聚合型及爆发型痤疮者;⑤已知患者对本次治疗所使用的中西药物过敏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5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使用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惠氏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60011)50 mg早晚饭后30 min口服;盐酸克林霉素凝胶[金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314]早晚各1次涂抹患处。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口服与中药面膜外敷治疗。自拟清热祛痤汤(金银花25 g、连翘20 g、白芷15 g、皂角刺15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20 g、枇杷叶15 g、桑白皮15 g、黄芩15 g、红花15 g、桃仁15 g、丹参20 g、川芎15 g、生地15 g、当归15 g、赤芍15 g、野菊花15 g)早饭前晚饭后30 min服用, 150 ml/次。外敷自制中药面膜(益母草15 g、薄荷15 g、白芨15 g、茯苓20 g、黄柏15 g、黄芩15 g、蒲公英20 g、马齿笕10 g)将药物研磨成粉, 痤疮无脓用水调制, 有脓用香油调制成糊, 至于纱布上,2次/d, 15 min/次。两组患者均用药21 d, 在第(50±2)天后进行随访。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利用Skindex-29量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治疗第(50±2)天生活质量情况;采用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的3类9组评分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积分变化, 治愈:治疗后积分降低>90%;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70%~90%;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50%~69%;无效:治疗后积分降低<50%[4]。愈显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第1天, 两组患者Skindex-29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0±2)天, 两组患者Skindex-29评分均较本组治疗第1天降低,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愈显率为75.00%, 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kindex-29评分、治疗效果比较(±s, n, %)
表2 两组患者Skindex-29评分、治疗效果比较(±s, n, %)
注:与本组治疗第1天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Skindex-29评分(分) 治疗效果治疗第1天 治疗第(50±2)天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愈显率对照组 56 33.16±17.22 26.13±15.07a 12 16 17 11 50.00观察组 56 33.43±16.86 19.86±10.26ab 19 23 13 1 75.00b
本次治疗采用自拟清热祛痤汤, 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 凉血散邪见长, 研究认为其抗病原微生物功效突出, 对各类病毒抑制作用十分显著。《卫生易简方》云白芷与皂角刺配伍擅治“肿毒热痛, 痈疽赤肿”, 白芷含有的香柑内酯可有效治疗皮炎, 特别是光敏性皮炎。夏枯草清热消肿散结,其水煎剂也有良好的抗炎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认为蒲公英“化热毒, 消恶肿结核, 散滞气”, 善治热毒、痈肿、内痈。紫花地丁水煎剂能够促进核酸蛋白合成, 促进上皮细胞修复,增加T细胞活性, 具有良好的调节免疫及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千金要方》记载桑白皮有良好的消肿止痛的功效, 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为桃仁红花煎之组成, 以取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之力[5]。
中药自制面膜黄柏、黄芩清热解毒, 泻实火, 除湿热,二者乙醇提取在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的同时, 还有抗变态反应的作用。黄柏与煅石膏可治疗一切阳性疮疖, 红肿高大, 疼痛[6]。《本草求真》云益母草“消水行血, 祛瘀生新,调经解毒”。薄荷疏散风热, 清利透疹, 对搔痒与疹出不透具有良好的效果。白芨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本草正义》云马齿苋“最善解痈肿热毒, 亦可作敷药”。以上药品共制面膜,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除湿, 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在临床中应用, 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其效果好于常规西药治疗。在用药21 d后, 为观察疾病是否反复, 在1个月后暨治疗后第(50±2)天进行随访, 并根据相关量表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可发现观察组所使用的中药在停药后极少再发, 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可见观察组效果更为理想。
综上所述, 口服清热祛痤汤及外用中药面膜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疗效, 且无毒副作用, 能够改善生活质量,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