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应用于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19-07-02 07:58:16喻军张建军刘立刘军辉张洪贞姚少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1期
关键词:鼻型肠梗阻腹痛

喻军 张建军 刘立 刘军辉 张洪贞 姚少华

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是在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一个月内需要胃肠减压或者手术治疗的肠阻塞, 临床发病率非常高, 病情控制难度较大, 由于老年人心肺功能比较差、机体代谢率很低, 所以属于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疾病高发群体。近年来, 有学者提出在胃镜下植入肠梗阻导管的胃肠减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1]。本文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 3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大70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50±7.0)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6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25岁, 平均年龄(51±6.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 即禁食、反复通便灌肠、纠正水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照组以传统鼻胃管置入进行胃肠减压, 若2 d内表现出比较严重的腹痛或者腹胀症状,立即改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实验组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进行胃肠减压, 治疗步骤分为:①医务人员借助胃镜或者X线把导管经过鼻腔和食管插入患者胃腔, 随着胃镜将胃内容物送到患者十二指肠降部或者水平部;②经导管插入导丝, 退出胃镜, 医务人员始终注视X线确保导丝能够顺利穿过屈氏韧带, 经内管向前气囊注入生理盐水(NS), 待气囊充盈后, 使导管能够随着小肠的蠕动自动下移, 不断吸引患者小肠内部的气液[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腹痛腹胀缓解时间、2 d 内腹痛腹胀缓解率、24 h内腹围缩小量及24 h肠胃减压量。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身体指标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的肠梗阻情况有所缓解, 但是仍然有轻微的腹痛或者腹胀;无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都没有消失甚至出现恶化趋势, 肠梗阻情况没有任何好转迹象[3]。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2.2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效果比较 实验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28.21±8.41)h短于对照组的(46.83±12.22)h, 2 d 内腹痛腹胀缓解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0.0%, 24 h内腹围缩小量(11.63±2.51)cm及24 h肠胃减压量(1534.21±366.48)ml均多于对照组的(6.66±1.71)cm、(583.46±248.33)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效果比较[±s, n(%)]

表2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效果比较[±s,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指标 实验组(n=30) 对照组(n=30)腹痛腹胀缓解时间(h) 28.21±8.41a 46.83±12.22 2 d 内腹痛腹胀缓解 28(93.3)a 21(70.0)24 h内腹围缩小量(cm) 11.63±2.51a 6.66±1.71 24 h肠胃减压量(ml) 1534.21±366.48a 583.46±248.33

3 讨论

在腹部手术结束后的几个小时内, 患者就很可能出现腹腔内组织粘连, 术中腹膜或者肠壁的机械损伤会导致组织炎性改变, 最终引发肠腔阻塞问题。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为单纯性梗阻, 不会引起肠壁缺血或者坏死,因此, 医务人员应该密切检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变化情况,确认患者没有腹膜炎等问题后使用胃肠减压方法进行病情控制[4-6]。传统的鼻胃管治疗方法虽然能够吸引胃内容物, 但是管道不能通过幽门, 更不能到达患者肠腔内部, 低位肠梗阻治疗效果非常不明显。近年来, 有医学专家提出借助X光线或者胃镜置入肠梗阻导管, 利用导管的补气孔装置避免导管前端粘附在肠壁, 确保导管能够顺利沿着肠道向下移动。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充分利用导管前端侧孔对气液体的吸附能力, 有效降低肠道压力, 缓解患者的腹痛、腹胀症状, 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手术对象是老年人, 医务人员应该特别引起注意, 尽量缩短治疗时间, 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5]。

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具有机械性和动力性的粘连性肠梗阻, 如果医务人员盲目进行粘连剥离, 很可能造成患者肠管损伤或者出血, 如果比较严重的话甚至会引发肠坏死。如果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不严重, 就应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发病早期, 患者的胃肠消化液分泌量会增加, 由于大量的消化液堆积在患者肠腔内会引发肠管水肿问题, 引发电解质紊乱[6]。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应用于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效果, 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 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28.21±8.41)h短于对照组的(46.83±12.22)h, 2 d 内腹痛腹胀缓解率93.3%高于对照组的70.0%, 24 h内腹围缩小量(11.63±2.51)cm及24 h肠胃减压量(1534.21±366.48)ml均多于对照组的(6.66±1.71)cm、(583.46±248.33)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一般使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长达300 cm, 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外管、内管以及前后两个气囊, 和以往使用的鼻胃管相比, 具有长度长、能够轻易到达患者小肠远端等优势, 强化胃肠减压效果, 但是存在治疗费用较高、置管时间较长等缺点, 影响了患者正常工作生活, 给患者家庭造成了一定经济负担。对此, 医务人员应该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时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经济水平,如果患者是初次接受手术, 属于单纯肠梗阻患者, 那么应该首先使用传统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操作, 观察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改善现象, 如果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 再考虑使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方式, 患者要是有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 医务人员应该劝解患者及时接受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中的效果显著, 可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 增加腹围缩小量及肠胃减压量。

猜你喜欢
鼻型肠梗阻腹痛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医学概论(2022年3期)2022-04-24 16:38:34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0
钥匙链上的老花镜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4
更 正 声 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