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彬
乳腺纤维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 良性肿瘤占据大多数, 25~30岁女性为高发人群, 引发原因包含雌激素分泌紊乱、饮食因素等。临床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时, 手术为主要方式,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采用传统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时, 术后双侧乳房对称性比较差, 且瘢痕较长, 降低患者乳房美观度, 使患者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1]。近几年研究指出, 乳腺纤维瘤治疗中采用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后, 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并提高患者术后乳房的美观程度。本院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时, 采用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方法, 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114例乳腺纤维瘤患者, 年龄18~47岁, 平均年龄(32.2±5.1)岁;肿瘤单发94例, 多发20例;肿瘤直径0.6~2.9 cm,平均直径(1.4±0.5)cm;肿瘤位置:乳头外上象限52例, 乳头内下象限28例, 乳头外下象限24例, 乳头内上象限10例;肿瘤与乳头距离:≤3 cm 86例, >3 cm 28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乳腺纤维瘤诊断标准;②均为女性, 年龄>18岁;③肿瘤直径<3 cm;④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 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肿瘤为恶性或伴有其他恶性疾病;②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③重要脏器功能存在严重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7例。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患者采用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手术区域消毒工作常规开展, 完成后铺巾, 配置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 以患者超声诊断结果为依据, 穿刺针采用8G或11G, 穿刺时麻醉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以由浅至深方式逐步推注, 达到乳腺间隙后停止;随后,麦默通选择为Position模式, 患侧乳腺利用8G旋切刀切开,切口长度3 cm左右, 超声引导下, 向肿瘤深面插入麦默通穿刺针, 同时, 模式调整到Sample模式, 对准病灶部位, 采用旋切刀多次切割病灶, 真空泵抽吸操作与切割同步开展, 在病灶周围进行1~2刀的旋切, 保证能够完全切除病灶;穿刺点使用无菌纱布包扎, 并压迫局部15 min, 完成后实施弹力绷带加用包扎。术后, 包扎需维持12~24 h, 避免发生血肿或淤血。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切除术治疗, 具体方法为:患者仰卧于手术床上, 外伸并上举患侧上肢, 直至枕后, 局部麻醉药物采用1%利多卡因, 以患侧乳头为中心, 做放射状切口, 经高频电刀切开皮下组织, 分离操作沿着乳管方向进行, 至肿瘤处后即可停止分离, 放射状切开病灶边缘, 游离病灶及其周围组织, 切除病灶, 完成后利用电凝方式止血,再依次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及腺体,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相关(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住院时间)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 (8.2±2.1)min、(3.9±1.6)ml、(3.8±1.8)mm、(2.9±0.8)d、(3.1±0.6)mm、(3.8±0.9)d,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 (13.9±2.5)min、(10.8±2.7)ml、(20.8±3.5)mm、(6.5±1.5)d、(19.6±5.9)mm、(7.2±1.1)d,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mm) 切口愈合时间(d) 瘢痕长度(mm) 住院时间(d)观察组 57 8.2±2.1a 3.9±1.6a 3.8±1.8a 2.9±0.8a 3.1±0.6a 3.8±0.9a对照组 57 13.9±2.5 10.8±2.7 20.8±3.5 6.5±1.5 19.6±5.9 7.2±1.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 观察组患者发生1例皮肤瘙痒, 1例局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为3.5%(2/57);对照组患者发生4例皮肤瘙痒, 3例局部感染,2例乳房畸形, 并发症发生率为15.8%(9/5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纤维瘤是乳腺疾病中较常见的类型, 多数患者的肿瘤为良性、单发、直径<3 cm, 且单侧发病占据大部分, 双侧发病患者仅有少数。通常, 乳腺纤维瘤发病后, 除了肿块存在于乳房内, 其他明显临床症状并不存在, 但少数患者因合并发生乳腺增生, 导致乳房胀痛感在月经前出现[2]。
临床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时, 手术为最佳的治疗方法,不过, 并非所有乳腺纤维瘤患者确诊后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应严格选择良好的手术时机。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发展, 乳腺纤维瘤患者对术后乳房的美观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临床中一直在探寻更为有效且兼具美观性的治疗方法。以往, 临床主要采用乳腺纤维瘤切除术治疗患者, 尽管手术效果较好, 但术后双侧乳房不对称现象较易发生, 且由于手术采用放射状切口, 使切口明显的存在于乳房皮肤区,并具有较长的瘢痕, 降低乳房的美观程度, 与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审美要求不相符[3]。
近年来, 临床开始采用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 其在疗效及术后乳房美观性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 在微创活检医疗技术中, 最先进的属于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 该系统研发公司为美国强生生物科技公司, 由两部分构成, 分别为旋切刀、真空吸取装置, 可对乳腺内疑似病灶反复的切割, 实现完全的切除病灶, 预防疾病复发[4]。麦默通旋切术开展过程中, 切口在乳晕部位切开, 因乳晕部位具有较深的皮肤颜色, 且皱纹较多, 对于术后残留的切口瘢痕, 可有效遮盖, 使乳房美观度提升, 并使乳房外形得到良好的维持, 提高患者对手术美容效果的满意程度[5]。
本研究分析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的优势, 具体为[6-8]:①可较为准确的定位深部病灶及微小肿瘤, 提高病灶切除准确率, 减轻对机体的损伤, 而传统术式只有肿瘤直径较大时才能发现, 为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目的, 临床有时会实施广泛切除术, 导致损害患者机体;②手术切口小, 尽管病灶具备较远的距离, 也不需要另行切口, 在乳腺内部就可以直接达到并切除多个病灶, 同时, 术后缝合工作无需开展, 有效的减小瘢痕长度, 与患者美观度要求更为符合, 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③手术穿刺过程中, 穿刺针选择空心穿刺针, 避免肿瘤脱落现象的发生;④精确度比较高, 术中病灶标本取样可广泛、大量的进行, 与常规手术相比, 该种手术可获得8倍以上的取样标本量, 大大降低病理学检测的假阴性率;⑤手术操作简单, 15 min左右即可完成手术, 促进手术出血量大量减少, 并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综上所述, 乳腺纤维瘤治疗中, 应用经乳晕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后, 能够明显的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减小残留的瘢痕, 同时, 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利于患者尽早康复, 避免术后双侧乳房不对称问题的发生,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