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青玲
摘 要:所谓工匠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崇尚劳动、敬业守信、追求完美、勇于创新。为了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必须要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以及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培养其对职业的信仰。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方面,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使其发挥出专业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道德,并且还应重视学校精神和学风建设。通过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并且把其内涵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不仅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9-0138-02
一、重拾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
1.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工匠精神来说,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并且还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安徽考察之时曾经提出:“不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从事工厂车间工作,那么就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对每个零件要精心打磨,方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如果你从事的是在田間地头,那么就一定要精耕细作,努力赢得丰收;如果你从事的是在商场店铺工作,那么就要做到笑迎天下客,做到童叟无欺,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
2.中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热播的《大国工匠》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鼓励企业实行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的生产,着重培育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创造品牌。”高职院校与教育、民生、经济等息息相关,直接对产业的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且象征着民族品牌,呈现着人民的温情。如果想要使全社会都能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那么就要采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进而培养出数以万计具有高素质技术和技能型的人才,经过不断的精雕细琢,以及逐渐增强的工艺水平,方能使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的愿望得以实现。
3.工匠精神现状分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商品的供应需求相对比较缺乏,人们只要求“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来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通常都没有追求工匠精神的心思与能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南精神与深圳速度渐渐地变成了时代的象征,而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很多人并不想花费更多的时间对某一物件进行精雕细琢,以及精益求精地完成某一件事。
高职院校肩负着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那么如何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在工匠精神的领域下则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想要培养出现代能工巧匠,就必须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突出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并且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匠精神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增强自身职业意识。所谓的职业意识,主要指的是职业人员在相应的职业环境中会形成一定的职业理解、认识、态度、情感等,具体表现在职业理解和职业情感以及职业认知水平方面,并且对高职院校亦是如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通过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意识,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择业以及职业发展和创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有耳濡目染的影响作用,只有把工匠精神放置于思想意识的高度,让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深刻地理解和内化之后,才可以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给予有效规范。
2.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对于职业道德来说,主要指的是在职业活动范围内所形成的有着明显的习惯传统、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观念等职业特征。一般情况下,职业道德相对会倾向于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要明确职业道德的范围,切入特定的职业道德层面,进而协调好义务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是以工匠精神作为基础,可以有效明确责任体现,遵循职业程序和规范。这将会有助于学生拥有高强度责任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高质量和高水平将工作任务完成,并且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进而有效地推动行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教育教学是为了对学生的技能操作更好地培养,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仅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需求相符合,同时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比较符合。在实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企业文化精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方能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企业文化,让学生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真正感受到,最终实现工作经验在企业环境中的积累,实现职业价值,以及提高学生自我职业认同感。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严格根据企业经营规范与量化行为规范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才能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得以提升。
2.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比赛及其他类型的职业活动。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职业规划等类型竞赛活动。第一,通过对高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求职经验和成功企业人士经验的介绍,才能够带动学生初步掌握和人士职业规划的有关内容。第二,在活动中,高校通过聘请一些专家和企业家到学校进行演讲,积极举办一些有关职业规划论坛,并且聘请些就业指导教师或是大企业的人事部门总监等对学生在择业、面试、自主创业、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第三,论坛结束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是模拟招聘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工匠精神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指导职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职业教育需要将观念变为行动意识,克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急躁与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既要培养学生“做事”专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信念,方可以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定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德文.“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9-41.
[2] 刘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4-16.
[3] 曹畅.“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