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
隋唐大运河纵横3000里,上下500年。既是一个水利工程,也是一个文化载体;既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也是一条连接古今的历史长河。宿州因运河而生,伴运河成长,随运河的发展而繁荣,受运河的滋养而文脉厚重。唐宋诗词与宿州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宋诗词既是一座文学艺术的宝库,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可以从中搜寻出许多大运河的历史钩沉。
皮日休与宿州
皮日休晚年流寓于宿州,并终老此地,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一文就持这种观点。他依据清代光绪时期《安徽通志》卷21的《舆地志》陵墓条,还有清代道光时期《宿州志·舆地志》陵墓条所引:“唐皮日休墓在顺河集濉水北岸,石门尚存,题皮日休墓。”
皮日休的与大运河有关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是《汴河怀古二首》: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开挖通济渠、永济渠,疏浚邗沟及江南运河,使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但是开凿大运河,也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在开凿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后人评判不一。而皮日休的这两首诗就主要表达了自己对于开凿大运河利弊的看法。
宿州,隋代之前史无记载。为保漕运,唐宪宗四年(809年)建置宿州。地处千里平原之中的宿州是因运河而兴起的运河古城。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宿州,大运河是宿州的母亲河。皮日休说“共禹论功不较多”,宿州人体会颇深,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宿州的建立也有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白居易客居符离及唐代宿州发展
白居易(772—846年),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齐名。白居易青少年时,在古符离濉河南岸的东林草堂度过。16岁时,以符离大地为背景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87年,白居易携此诗到长安拜谒当时的文坛领袖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玩笑道:长安物价贵,居之不易。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后,叹言: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也因此诗成名诗坛。
白居易一直视符离为第二故乡,写作与符离相关诗篇近60首。有描写汴河的《隋堤柳》《汴河路有感》,有情真意切的《寄湘菱》《生别离》,有回忆少时苦读的《晚秋闲居》,有记述青春伙伴的《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有赞许符离民风淳朴的《朱陈村》等。这些诗中抒发了白居易对符离的浓浓乡情。唐长庆四年(824年),52岁的白居易路过宿州时,专程赶到符离,旧地重游并写下《埇桥旧业》: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唐王朝后期,埇桥的繁荣引人注目,经常遭到藩镇的争夺和肆掠。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便于“宿州置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屯兵,加强控制,保障漕运。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军夜入埇桥,夺“城中大船三百艘,备载资粮”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些史料记载,充分反映了宿州在唐晚期,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运河城市、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这里水势平缓,是船只停泊休整、等待渡淮的重要港埠码头,也是南北漕运的汴水咽喉。
苏轼与宿州的不解之缘
北宋时期的宿州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发展迅速、人口剧增。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上任时路过宿州,以诗词会友与刘泾写诗互赠。这是诗人首次结缘宿州。苏轼诗《宿州次韵刘泾》:
我欲归休瑟渐希,舞雩何日著春衣。
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
晚觉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贵有危机。
为君垂涕君知否,千古华亭鹤自飞。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路过灵璧时,游张氏园亭,并应主人之邀,作《灵璧张氏园亭记》。张氏园亭,北可观凤凰山云影,南可望汴水泛舟,东“修竹森然”,西“乔木蓊然”,仰可听百鸟齐鸣,俯可闻风泉叮咚,地理环境可谓得天独厚。北宋曾巩也曾游览此园,并作诗三首:
其一
梨枣累累正熟时,粟田鹑兔亦争肥。
园亭尽日追寻遍,只欠厌厌醉始归。
其二
汴水溶溶带雨流,黄花艳艳亦迎秋。
看花引水园林主,应笑行人易白头。
其三
秫地成来多酿酒,杏林熟后亦留饯。
不须置驿迎宾客,直到门前系画船。
北宋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曾给朝廷上《乞罢宿州修城状》,建议停建宿州外城,从朝廷已经下拨的一万贯建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于灵璧建县。《乞罢宿州修城状》反映出苏轼对宿州政务的熟悉和对灵璧建县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宿州在北宋时期城市繁荣发展、人口急剧扩张的历史事实。
宋太宗曾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当时,汴州(开封)、宋州(商丘)、宿州、泗州(盱眙附近)都是汴河之上的繁华都会城市。
苏轼曾作词《南乡子·宿州上元》描写宿州元宵节的繁华景象: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白酒无声滑泻油。
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南宋范成大使金过宿州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曾作为“祈请使”出使金国,写下了72首使金诗,记录了一路上的见闻和感慨。出使路线:出国门渡淮,沿已干涸汴渠至开封。再从开封渡黄河北上至金都。范成大使金路过宿州境内写了两首诗。过虹县作《虞姬墓》:
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
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
住宿州,作《宿州》:
狐鸣鬼啸夜茫茫,元是官军旧战场。
土伯不能藏碧磷,三三两两照前冈。
《宿州》题下自注:“五更出城,鬼火满野。”形象地描写了宋金大战后,宿州城外阴魂遍地、阴森恐怖的凄凉景象。
宿州地理位置重要,宋金作战,宿州首当其冲。1163年,宋孝宗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张浚为枢密使,主持北伐。宋金对峙,鏖兵符离,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宋金大战。符离一战,13万宋兵血染沙场,染红了濉南古原上的连天芳草。此次宋金战争以后,南宋收复中原的梦想成为泡影。
范成大使金诗中,不少描写金国统治下的宋朝遗民盼望王师归来收复中原的渴望。组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收复中原后重新启用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美好向往。范成大刚过淮河所作《汴河》:
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
還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
诗中盼望干涸了50年的大运河,终有一天会重新疏浚,再行龙舟,迎接大宋天子返回汴京。所以,诗人希望河道中的灌木丛林不要生长得太茂盛了!
“疏川”“莫蓊然”,只是诗人范成大的一种美好期冀罢了。范成大使金诗,客观上也成了汴渠废弃湮灭的历史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