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烟台海港医院麻醉科,山东烟台 264000
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是被广泛应用于骨科医疗中的两种麻醉方式,该文旨在通过两种麻醉方式运用中的具体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医疗工作者提供相关经验。该文选取了该院2015年7月—2017年10月接受诊治的72例老年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其中的检验组患者使用了腰-硬联合麻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选取该院接受诊治的72例老年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进行随机分配,编为对照组与检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共有男性26例,女性10 例,年龄 61~82 岁,平均年龄(68.2±4.2)岁;体重49.3~76.4 kg,平均体重(67.4±12.6)kg。 检验组共有男性25例,女性 11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7.9±5.1)岁;体重 48.9~77.1 kg,平均体重(68.1±11.9)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这些患者中,均为粉碎性骨折,伤势程度较高。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检验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骨科重症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所有入选病例均经患者及本人同意,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在术前,将0.5 g苯巴比妥钠(国药准字H23021 167)和0.1 mg东莨菪碱(国药准字H31021519)混合注入患者体内。之后置入导尿管,进行术前导尿。进入手术室后,接通Philips M 8812A型多参数监护仪,与监测心电图、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等同时连接,同时给予患者鼻导管吸氧处理,氧流量为3 L/min。
麻醉操作:检验组患者行联合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以L2~3或L3~4为穿刺点,选用16G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穿刺处理,然后置入25G腰麻针,回抽有脑脊液流出时注入2 mL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然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对照组则取L2~3或L3~4为穿刺点,硬膜外穿刺后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取患者平卧位,向硬膜外注入3 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等待5 min,确定导管未误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注入6~8 mL浓度为0.75%的盐酸罗哌卡因。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术中根据手术时间长短及疼痛程度追加罗哌卡因3~5 mL。两组若出现血压下降,给予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提升血压。
纳入标准:①该院已进行诊疗,并判断为患有骨科疾病(膝关节损伤、骨后跟挫伤、髋关节损伤亦包括在内)的高年龄患者,并需要入院进行手术治疗;②患者没有内分泌、尿道炎等其他内科疾病,并且手术前没有进行其他药物和激素的注射。
排除标准:①身患肝脏、脾胃、大脑病变等严重疾病患者;②无主观意识,无法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科重症患者;③不能主动配合治疗的患者。
具体针对两组患者临床生命体征变化与不良反应和血流动力学3个方面进行考察。
该次临床效果比较与研究数据主要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纳,计量资料(±s)以 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以 χ2检验,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4个方面均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数据(±s)
表1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数据(±s)
变化量 组别 用药前 用药后 手术完成 P值平均动脉压(mmHg)心率(次/min)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次/min)对照组检验组对照组检验组对照组检验组对照组检验组11.5±0.8 12.0±1.2 70.6±3.5 65.4±8.6 96.2±3.42 97.1±3.12 10.43±5.12 10.23±6.23 12.3±1.3 12.5±1.1 75.1±6.7 70.3±6.5 97.5±3.23 97.4±4.01 10.12±3.34 11.08±2.35 10.9±2.0 12.3±1.4 65.6±5.3 66.1±4.8 97.5±2.32 97.4±2.41 13.08±9.96 12.67±8.58 0.213 0.327 0.129 0.175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呕吐、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具体比较情况表
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0代表血流阻滞界面。 见表3。
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临床生命体征变化方面,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是组成临床生命体征变化的4个元素[1-3]。这四个元素在使用两种麻醉方式过程中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马锐等[4]研究者针对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在麻醉5 min、手术结束、术后1 h几个时间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的心率和血压都优于全身麻醉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宇东[5]对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部骨科手术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达到了95.2%,高于使用硬膜外麻醉的对照组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收血流动力变化[(±s),mmHg]
表3 两组患者的收血流动力变化[(±s),mmHg]
组别收缩压T0 T1 T2 T0 T1 T2images/BZ_36_1481_2900_1519_2932.png舒张压对照组(n=36)检验组(n=36)t值P值166.7±10.3 167.2±17.9 5.362 0.001 128.6±13.7 116.2±14.3 5.625 0.032 102.1±12.5 129.4±11.6 5.739 0.026 97.2±8.4 98.1±9.3 5.312 0.009 66.3±5.2 73.6±6.2 5.791 0.014 52.9±7.4 69.3±5.6 6.032 0.026
该次研究发现,腰-硬联合麻醉在使用前,平均动脉压是(11.5±0.8)mmHg;用药后达到了(12.3±1.3)mmHg;手术完成以后是(10.9±2.0)mmHg。 而硬膜外麻醉在使用前平均动脉压为(12.0±1.2)mmHg;在使用后为(12.5±1.1)mmHg;手术完成以后则为(12.3±1.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腰-硬联合麻醉在使用前,心率为(70.6±3.5)次/min;使用后达到了(75.1±6.7)次/min;手术完成之后是(65.6±5.3)次/min。而硬膜外麻醉在使用前心率为(65.4±8.6)次/min;在使用后为(70.3±6.5)次/min,手术完成以后为(66.1±4.8)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腰-硬联合麻醉在使用前血氧饱和度为(97.1±3.12)%;使用后为(97.4±4.01)%;手术完成为(97.4±2.41)%。硬膜外麻醉使用前血氧饱和度为(96.2±3.42)%;使用后为(97.5±3.23)%;手术完成以后为(97.5±2.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生命体征变化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大多数研究成果相符。
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郑侃[6]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大多为恶心呕吐、神经损伤、心动过缓、低血压等。该文选择了呕吐和神经损伤两个不良反应作为观察指标,在研究中证明,检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8%,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国内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患者的血流循环主要存在一个阻滞界面,它是延缓出血量的重要指标,医学上以T指代[7-8]。其中,舒张压和收缩压是控制阻滞界面的两个重要因素。该次研究中,两组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大多数研究成果相符。
综上所述,腰-硬联合麻醉相比于硬膜外麻醉,在保证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良好,和控制不良反应方面都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腰-硬联合麻醉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