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章留
(衡水学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是个人对将要从事职业的基本认识,它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设计能力、职业要求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规划;职业设计能力是个体对求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的认知;对职业要求的认知包括对职业规范和职业前景的理解以及学历、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的认知,目的是提高对将来从事职业的清晰度。大学时期是个体进入社会的过渡期,大学生的职业认知状况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行为。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地方院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衡水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以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了探讨其毕业生的职业认知特点,特开展了本次研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衡水学院毕业生职业认知状况的调查,了解他们对职业的态度和看法,以期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认识自己,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职业。
2.1 研究对象。选取衡水学院735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文科376名,理科359名;男生276名,女生459名。
2.2 研究工具。自编 《大学生职业认知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设计能力和职业要求三个维度,共24道题,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所采用的题型和评价标准不同。项目举例:职业要求的认知,“我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从“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越符合,认识越清楚。
2.3 研究程序
2.3.1 预测。用编制好的问卷对毕业生进行预测,结果发现,他们能清楚地理解问卷项目所表达的含义,两周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79,预测效果好。
2.3.2 正式施测。对抽取班级进行集体施测,分班进行,时间约10分钟。答卷开始前,由主试阅读指导语,讲解注意事项。测试完毕,问卷统一回收。全部测查工作由课题组成员承担。
2.3.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前,先对问卷逐一审查,剔除未完成的问卷后,有效被试问卷为711份。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16.0进行。
3.1 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特点。表1、表2显示:大二、大三处于职业规划的高峰期,甚至有学生上大学前就开始这方面的准备。50.8%的学生认为求职前很有必要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42.2%的学生认为有些必要。这说明不管大学生是否面临毕业,大部分学生会主动设计自己的未来,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大学生应尽早为自己制定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按着职业规划的目标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夯实相关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这也是就业成功的必经之路。同时学校也要抓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峰期,利用职业规划课程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还显示,有7.9%的学生从未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现象需要引起学校、家人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表1 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认识 (%)
表2 求职前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 (%)
3.2 职业设计能力。职场中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每一个职业都要求有一定的能力与之匹配,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相关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一般认为它是以专业知识技能为基础形成的与就业能力有关的具有职业特点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
调查发现:为了找到理想的职业,学生普遍认为要做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其中,在知识方面按重要性排序(多选)依次为:考取资格证书占71.4%,学好专业知识占61.9%,收集就业信息占53.3%,参加培训占48.5%,博览群书占39.7%。在技能方面的准备按重要性排序(多选)依次为:通过实习兼职积累社会经验占75.2%,提高专业技能占63.3%,培养爱好占40.2%,参加培训占41.8%。应具备的能力按重要性排序(多选)依次为:适应能力占71.3%,沟通能力占65.2%,学习能力占59.4%,承受能力54.5%,工作能力占49.1%,管理能力占27.2%。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认识到相应职业中的知识、技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毕业生他们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关注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自身素质与职业关系的认知更趋理性化,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设计能力。
3.3 对职业要求的认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大部分人比较看重学历、专业知识和专业对口,也有少部分人不以为然。对自己所选职业的具体要求、前景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特质,62%以上的人比较清楚,27%的人不太清楚。这说明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对职业特性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但还有约30%的学生处在迷茫阶段。
表3 对职业要求的认知 (%)
3.4 社会实践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衡水学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实训实习、课程见习等形式;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假期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及其它各种公益活动;三是科研活动,主要包括学校及各教学单位组织的科研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四是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比赛,各种活动征文和作品大赛等。
调查发现:认为很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55.7%,有必要的占34.2%,说不清楚的占9.5%。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21.3%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9.8%的认为有部分收获,15.4%的认为有点收获,3.5%说不清楚。在对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上,很满意的占20.5%,比较满意的占53.2%,说不清楚的占13.2%。而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应采取的主要方式,按重要性的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校内专业内训、教师专业指导(26.1%),院系联系实习实训单位、教师带队深入指导(24.5%),学校或院系举办与提升专业能力有关的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18.3%),学生自己参加社会调查实践(15.9%),学校组织传统文化探究活动(12.3%),其它(2.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很有收获,对活动满意度较高,十分强调专业实训实践在就业中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作为学校院系应加强实践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案,创新课程实践模式,打造品牌实训基地,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二大三年级是学生职业规划高峰期,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设计能力,比较了解职业要求,选择职业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对口,强调专业实训实践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