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9-06-17 01:22:54曾艳玲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师生关系

曾艳玲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关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关系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正确的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构建新型师生交往关系的关键。传统模式的师生关系,总是把教师放在主体的地位上,教师主动地教,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师生之间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主体性、富有创造性、拥有社会意识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失声交往的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关系。文章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探讨了在新时代如何构建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模式。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交往型的师生关系,具有言语性、主体间性、对话理性和情感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师生交往;师生关系

1 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交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部分构成,即交往行为、交往背景、交往的合理性、交往的目的、交往的合理性、交往的媒介。第一、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交往活动和劳动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靠劳动来解决,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需要通过交往来实现。于是对“交往巧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交往行动必须是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内部活动。这些主体必须具有完整的语言能力和独立的行动能力。[1]交往行为即指至少两个以上的交往主体在一定的行为准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而达到某种一致的结果。所以,从哈贝马斯的相关论述来看,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在遵循共同认可的规范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进行合理对话,从而法到的彼此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2]哈贝马斯对行为类型进行了分析。行为分为四类:一是目的性行为;二是规范调节性行为;三是戏剧行为;四是交往行为。第二、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的背景即“生活世界”是人们进行交往的主要场所。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交往。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胡塞尔提出的,他所说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的、相对、属人的世界。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三个结构要素组成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个性因素。[3]但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在进行交往斤动的时候,总是在生活世界这个大背景下相互理解的。[4]第三、交往的合理性,哈贝马斯交往的合理性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工具合理性”,韦伯的所谓“合理性”强调的是一种“目的合理性”,它把目的、手段和预期达到的结果作为活动的价值取向,追求的更多的是效益,而并不考虑目的或者手段是否合理。哈贝马斯正是在此基础上,认识到“目的理性”的不合理的成分,提出了“交往合理性”这一新的概念。第四、交往的目的即理解。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促进交往主客体之间的互相理解,交往行为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共同的认识,如果没有理解,彼此双方就无法达成共同的意见,也就不会出现合理的交往。他特别强调:如果参与交往的主体在进行活动时,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按照理解的活动进行,那么,这种行动就能称为交往行动。[5]总之,哈贝马斯这里所讲的理解,不仅指参与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活动,即通过交流,协商达到一致的意见,也指交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相互理解,所以,他所说的“理解”贯穿于交流过程的始终。第五、交往的媒介即语言。语言是交往行为得以进行的媒介,没有语言这个符号,交往行为则成了纸上谈兵。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动的概念把语言作为了一种主体间进行交流的媒介,没有了这种媒介的存在,交往就无法进行。[6]语言作为交往的媒介,不仅在信息交流、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总结已有经验,描述陈述性知识的时候,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为了有效沟通,哈贝马斯认为在交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项语言学规范要求: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

2 交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模式

“就如赞可夫所说,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和效果[7]”。所以,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研究师生关系都成为历久弥新的话题,因为会有不断新的情况出现,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与定义师生二者间的关系,以此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发展。国外有些学者把师生关系劃分成三种类型,即教师中心型,教材中心型和学生中心型。德国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活动的时候,除了要好好把握所教内容的外,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中的交往关系[8]”。新型交往型师生关系模式的原则,是要建立以师生二者为基础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活教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充分调动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交往与教学、交往与研究、交往与发展、交往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相互交往,在交往中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结合师生交往主体的各自特点、水平和需要,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做出适当的调整。

新型师生关系的模式主要分为对话交流模式和互动合作模式。对话是个体与个体之间,运用一种彼此可理解的方式,进行理想、信念、情感的沟通和分享的过程。[9]通过平等的对话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民主的氛围。教师不仅要通过外在的言语以及自身榜样教书育人,更要通过语言的艺术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际上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对话交流,一种是隐性对话交流。显形交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交流,明确的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而隐性交流指的是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言语的问答,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达到心灵上的理解与共通。但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交流,其目的都是实现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最终达成共识。互动合作模式是一种利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模式,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或者通过师生间的合作最终实现课堂氛围的转变,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终促成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构建。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话交流模式还是互动合作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师生间其目的都是实现师生的互动与沟通,最终实现意义共享和达成共识,促进个体的发展。通过交往中互相探索,实现交往的和谐,在和谐的交往中达到沟通融合,在沟通中实现创新和发展。交往型师生关系模式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交往氛围,充分发挥师生主体间性的作用,教学相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型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此基础上优化交往结构、强化交往关系、激活交往过程,实现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交往型师生关系模式构建的实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言语与非言语行动思想和心灵的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万新安.交往行为理论视野下的我国高校德育观[J].大家,2010(6):141-142.

[3]郑利霞.当代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3-15.

[4]邓友超.论当代解释学观照下教育情境的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1).

[5]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连晓锋.课堂中的交往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新澡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4,38—39.5

[8]连晓锋.课堂中的交往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8):38-39.

[9]杨捷.走向“对话”的师生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师生关系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19
无“法律”即无“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