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

2019-06-17 01:22:54余桂芳
卷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摘 要: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成长的基地对于大学生法治修养和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审视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积极意义,并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进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有效性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治教育

1 “依法治国”理念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发展时期,依法治国的提出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然而,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中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法治信仰缺失等现象。因此,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修养,坚定法治信仰对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修养,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法治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能够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进程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1]同时,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无论是法学专业或者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法治教育可以极大提升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对于法律常识和法律精神有着一定的了解,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特殊,法治教育提升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和运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也是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对于高校而言,在依法治国的视域下开展法治教育应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法治教育也应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进行法治教育可以更好与社会教育融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与高校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法律素养也体现着高校教育的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2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现状

2.1 教育体系不健全

对于大多数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法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课程安排的分值较少;从课程内容而言,教程的主要内容倾向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现出的是“思修”,而对于法律和法治的内容相对淡薄;从课程时间而言,关于法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时间较少,法治教育作为一门必须课程的时间安排一周可能只有一个课时;从授课的对象而言,该课面向的对象大多集中在大一新生,而其它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法治教育;从课堂教学而言,主要侧重于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结构性和针对性,大学生只能从宏观层面上了解,缺少基础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这种不健全的法治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法律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本身有着较强的实践属性,法治教育应把法律条文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而目前高校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没有形成有效的链接,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运用能力。一方面,高校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无法开展有关的实际性教学,另一方面,高校由于没有重视或者认识到法律实践的重要性,在法治教育中侧重于理论教学。虽然,有的高校开展有“模拟法庭”来配合教学,但是教育的对象仅仅限制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机会没有接受过类似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学生“知法、懂法”却不会“用法”。[2]法治实践的缺失,使大学生对法治教育没有切身的体会,降低了法治教育的质量。

2.3 师资力量薄弱

一般而言,在高校中承擔法律教育的老师往往是由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或者是学校的行政人员,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学训练,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是不够的,这就造成了在法治教育种种问题的存在。在教学中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梳理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于教师队伍的缺乏,在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上呈现出“缩水”现象,在法治教育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上没有及时跟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队伍建设影响到了高校推进法治教育的进程。显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些法治教育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律修养的提升,或者说不利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3 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

3.1 创新法治教育形式

高校法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必须体现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需要从课堂教学上入手,创新法治教育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从理论性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教师要及时关注社会动态和热点,甄选出比较典型的法治案例,注重案列教学的引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和社会现象分析,重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3]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用,可以借助微信、微博以及视频APP等在学生群体之间的影响进行网络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入“微课”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教学。法治教学提升必须从“填鸭式”向“创新式”转变,要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打造导向式、探究式、讨论式、交互式和参与式教学模式,从而创新法治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丰富大学生法治内容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修养,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外延性要求。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有着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应联系时代发展背景,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对此,高等学校需开设法律方面的通识课以及其他法治相关课程,注重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比如可以开设法律导论、法与人权、法治理念与实践等课程,促使大学生掌握常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增加大学生的法治实践法治意识。[4]同时,大学生法治教育不能仅仅囿于思修和法律基础之上,应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把学校、社会和环境三种要素统筹结合,或者是法治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大学生在生活中应熟悉法律基础知识,有着法律意识,能够学会运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社会教育为大学生法治教育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法治环境,利于学生坚定法治信仰;学校教育则为大学生提供思辨性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提升法治意识。

3.3 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谓“师者,授道解惑”,法治教育同样离不开专业的教师。而法治教育应体现出理论和实践二重性质,法治教育的主体是客观存在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大学生群体最终会成为社会群体。因此,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必然离不开专业化的法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要扩充教师队伍来源,高校可以探索定期聘请司法或执法工作人员开展法治沙龙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为法律教师创造进修培训机会,鼓励年轻教师提高学历,激励教师探索新兴教学方式。唯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知识水平,才能为法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夏欣.“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法制博览,2018(05):27-28.

[2]顾训明,管璇璇.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7(04):42-45.

[3]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21-25.

[4]邱康乐.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6(02):107-109.

作者简介

余桂芳(1974-),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学士,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依法治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18:43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